西部网讯(记者 李媛 通讯员 张佼)天平楼前,西湖池畔,每一处灿然勃发,呼唤与你相聚。5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学迎来了2020年春季学期首批返校复学学子。 早上8点多,民商法学院2016级学生强宇第一个走进了长安校区西门。“同学,欢迎回家!”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守候在这里,第一时间向返校同学送去了关心和问候。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与强宇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的学习、生活、论文等情况,并动情地说,“自己的孩子终于回家了,希望你们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把安全防护放在首位,学校也会全力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做好服务,请同学们放心,请家长们放心!”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于高校学生返校要“错峰错区域错层次”的指导意见,按照分地域、分类别、分年级、分批次、分时段返校原则,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5月12日起,自毕业年级学生开始,西北政法大学分期分批安排学生有序返校。为了确保复课开学与安全防疫“双战双赢”,报到当天,学校所有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严格按照学校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做到“精准防控、守护安全”。 返校日前一周,各学院便建立健全学生健康信息台账,按照要求精准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出行轨迹等信息,坚决杜绝“带病返校”。通过微信平台、QQ 班级群等方式,通知学生做好返校前健康监测、每日体温检测、如实填写《返校学生健康监测登记表》、完成注册“西安市一码通”等返校相关准备工作。同时通过不同网络平台,向全体返校学生发布《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年级学生返校指南》等,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返校安全教育,努力为学生提供精准、健康、暖心的返校服务。 首批返校学生在扫描西安市“一码通”、出示电子版返校凭证、体温检测无异常后,从长安校区西门进入学校,前往所在学院接待点报到。辅导员查阅电子版“返校凭证”,学生提交纸质版《学生返校健康监测登记表》《学生返校健康承诺书》,领取《宿舍入住卡》《健康登记卡》《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行为规范》及水银温度计,签订《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管理承诺书》后,学生凭《宿舍入住卡》接受测温和行李消毒后方可进入宿舍。
2020-05-1464年前,大批知识分子一路西行,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扎根西安,支援祖国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寒来暑往,物转星移,64年后,“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历久弥新,由老一辈人向广大青年,在代代传承中再度盛放出青春之花。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会及社团联合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广大青年团员再读西迁历史,再温西迁故事,再学“西迁精神”,广大青年深受时代感召,勇担历史使命,各抒己见,“西迁”思潮经久不息。 西迁精神是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发扬西迁精神,铭记饮水思源。西迁是一种勇气,西迁是一种奉献,西迁是一种荣誉,西迁是一种时代给予的财富,现如今的我们,要感悟西迁精神所带来的精神财富,发扬好、传承好、宣传好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做出新贡献,教育、鼓励我们在时代潮流中勇做弄潮儿! 感恩“西迁精神”中的老一辈们,是他们奉献出自己,孕育无数英才,我庆幸我正逢祖国新时代,我将砥砺前行更加努力。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9级杨可心 西迁精神,是一份爱国精神,秉承着爱国之情,实践着爱国之志,坚守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他们在西部奋斗出另一个日月天。 西迁的那个时代,是在困苦中触摸自己灵魂的时代,是什么让他们刚毅坚卓?是沉淀在不容异族欺凌而不求回报的怀想,是铭刻在骨髓而力求奋起的渴望。吾辈,当担当,求自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 中兴业,须人杰。望当下,辉煌未来吾辈铸,循西迁精神,听党的召唤,一路向西,且将新火试新茶,奏时代华章。 ——反恐怖主义法学院2019级李昕源 西迁的老教授们,当年正风华正茂,如今已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 志强则智达,驰骋于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此生难得的际遇。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相较当年,今天听从祖国召唤,更多兼容着为个人才能寻找施展舞台的丰富意蕴。传承西迁精神血脉,扎根一方热土,一定能书写出新时代的建设奇迹。 ——刑事法学院2019级王泓罡 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西迁精神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前辈昨日的努力便是我们今日的动力。我们要树立艰苦朴素、敬业奉献之精神,秉承刻苦钻研、积极求索之信念,身居家中而心系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主思考技能,拓展思想能力界限,坚定报效家国信念,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 经济学院2019级杨帆 64年前老一代交大先辈们,舍小家为国家,怀着满腔热情和爱国情怀,义无反顾的扎根西安,投入到西安的建设中,为了一句“国家需要”而不懈努力,奋斗了一生,铸造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正是他们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匮乏的面貌,才使得西安交大得以发展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西迁”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它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脊梁精神,因为秉持着爱国主义,所以当祖国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他们的这种精神将会成为一种引领,激励新时代的后人去继续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继承“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祖国建设中,争当新时代的先锋。 ——公安学院2019级郭震 2017年,史维祥等15位经历西迁的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总书记旋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随后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点赞。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疫情的风险,专程抵达陕西进行考察调研。其中的重头戏便是到达西安交大,考察了交大西迁博物馆,并与当年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亲切交流。在总书记的关怀中,我看到了前辈们的勇于开阔和进取精神:扎根西部,无私奉献;胸怀大局,责任担当。 奉献,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事业发展和成功的基石。有了60年前的毅然决然和半个多世纪的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西部明珠”。1955年,为了改变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局面和发展大西北的规划,扎根上海近60年的上海交大与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义无反顾的迁往西安,“为科学进军”。正是他们,为陕西省成为日后西北地区的教育大省奠定了坚实的铺垫。西迁60余年,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曾经从南方带过来的梧桐树,以早已亭亭如盖,和树的子孙们一起构成了梧桐大道。西迁精神”是爱国主义的赤子情怀、“乐”中作乐的乐观主义、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老教授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不仅是他们一生的写照,更是我们应该树立的精神。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谢西迁的老前辈们终生情系交大的奋斗精神!作为同市的西法大人,我们也应学习你们的精神,为西部发展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商法学院2019级赵宸康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奋斗,而人的奋斗往往源自一种精神的驱策。62年前,老一代交大先辈们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迁来西安,只为了一句“国家需要”便扎根西部,奉献一生,留下历史铭记的功绩,更铸造出的伟大的“西迁精神”,其随着时代的变革,历久弥新,经久不绝。2020年4月22日,习总书记来到西安交大的西迁博物馆,特别强调了西迁精神的传承。从具体讲,当前“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陆续利好,为“大西安”迎来发展的春天,我们同样需要“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做为精神指引,用伟大的精神指引千万西安人伟大的行动,为大西安“追赶超越”发展共同做出新的贡献。西迁精神更是一种爱国精神,国家没有忘记,我辈更应砥砺前行。 ——国际法学院2019级杨锦阳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 ——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张巧巧 习总书记近日来陕,走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这是我第二次听到“西迁精神”这个词,这一次也让刚刚升入大学不久的我真正地认识了“西迁精神”,了解到它背后深刻的文化本源。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青年所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嘛!我不禁想起了陕西大儒张载先生的那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正是“西迁精神”的一种表达吗?虽然跨越千古,但从未改变的是中华学子胸怀天下,不慕荣华,甘于寂寞,敢于投身到为人民奉献的事业当中去的精神。 我虽然不是西交人,但我同样在西北求学,深感这块广袤而富饶的土地需要我们的奉献和开拓,没有那些敢于奉献自我前辈们的筚路蓝缕,就没有我们的现在,有人问西迁的老教授后不后悔,老教授说“我们为西北奉献出了一个‘双一流’重点大学”,其实他们不光奉献出了一个“双一流”大学,他们奉献出的正是这种“轻以待己、重以报国”的伟大品质,我们西北学子一定会将这种美好的精神传承下去,扎根西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将个人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中,在实践理想的道路上实现自身价值! ——经济法学院2019级刘心雨 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都,从江南的繁华,到西北的苍凉,“西迁人”胸怀大局,无问西东,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不忘真心和真性,拿出光亮和光热,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向科学进军。 毅然西迁,扎根西北,靠的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无畏,靠的是“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坚毅,靠的是“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担当,靠的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奉献。 当下,对于我们青年而言,我们所多的是生力的,我们要学习“西迁精神”,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怀抱拳拳赤子之心,不要惶惑,不要迷惘,要自我眉批,端庄句点,披荆斩棘,行我所行,共同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商学院2019级陈润楠 强化立德树人,引领青年风尚。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北政法大学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敢作为能作为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坚守青春志向,凝聚青春力量,在城市和乡村各个角落散发光热。西北政法大学也将继续以“西迁精神”为导向,以老一辈西迁知识分子为榜样,引领广大青年团员坚定政治立场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广大团员心有大我,公而忘私,扎根实际,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为民族振兴服务,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新青年。
2020-05-0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西北政法大学深度挖掘战“疫”鲜活素材,凝聚战“疫”正能量,化“疫情危机”为“思政契机”,将思政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中,凸显了独具学校特色的思政课程育人实效。 用好战“疫”活教材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该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结合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特点,依托丰富的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多元网络授课平台,将抗击疫情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寓于专业课、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弘扬战“疫”精神。政治学教研室教师刘文沛在教学中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自然融合,在知识传授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了价值、责任、素养三维育人。商务英语教研室的王颖平老师在教学中以“学习强国”的双语金句——“习近平说”作为延伸阅读素材,培养学生英文精准表达的同时,鼓励学生坚定全面战胜疫情的信心,充分利用“钟南山全程英语分享中国经验”“美籍教师反对污名化中国”等音视频素材,组织课堂讨论,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同抗“疫”实战紧密结合。 该校各教学单位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学生观看、研讨“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等直播课程内容,通过网络课堂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部分课程还设置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讨论专题,凝聚团队力量,积极阐释党中央对于疫情防控的重大举措,深入挖掘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面向全校学生宣讲,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架起专业“连心桥” 专业教育融入防“疫”爱国教育 该校各学院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紧密结合。法制史教研室全面梳理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将文化自信嵌入网课慕课。基于线上慕课教学,将秦汉唐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陕甘宁边区法制等作为讲授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历史观。陈玺教授在讲授“秦朝法律制度”一章时,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教学资源,针对《云梦秦简》中古代传染病法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古为今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所在。刘全娥教授、马成副教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红色法律文化和陕甘宁边区法律制度,为学生梳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脉络。 选树教学“领头雁”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该校积极鼓励近年来在“课程思政比赛”“思政大练兵”活动中获奖的教师、各学科资深专家、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等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积极推广先进经验,整理收集疫情期间相关素材,强化课程思政立项建设。侯学华教授主持的《“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和徐建卫博士主持的《导入课程思政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省级教改项目已在线上教学中落地。王健教授、张荣刚教授、俞秀玲副教授、马成副教授、俞婷副教授等申请的《法学院校在线教学的现状、问题与相关策略研究》《公共突发事件下高校校园应急管理体制和危机管理研究》《从主讲人到主持人:防疫期间线上授课中高校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证研究》《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外语教学+课堂思政”线上教学研究》《新冠疫情防控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育》等一批课程思政课题获得2020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疫情防控专项研究课题”立项。 3月24日,该校召开“战疫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学校党委书记孙国华对进一步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有关“抗疫精神”等课题的研究和论证,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与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教育”“爱与感恩教育”,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明确要求。学校在线上教学检查和中期教学检查工作中,将近期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价各教学单位本科教学质量的重点考察内容,教务处定期对各院部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评析,把课程思政落实到了在线教学的各个环节。 该校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努力推进疫情防控期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统一,形成了线上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心同向的优良育人格局。
2020-05-02西北政法大学始终坚持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转化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立足“四个依托”,做到“四个有力”,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先进典型引领青年,用志愿实践磨砺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在抗“疫”志愿实践中砥砺成长。 依托志愿服务预案 做到服务保障有力 为服务疫情防控,保障学生志愿服务有序推进,在校党委的周密部署下,该校先后制定《新学期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返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构建校、院、班三级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学校抗“疫”青年突击队,科学安排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志愿服务等相关工作,指导校内各二级团组织制定详实可行的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掌握每一位抗“疫”志愿者的现实状况,切实做到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服务有力。进一步强化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次“大练兵”,切实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为学校有序复学贡献青春力量。 依托各级各类团学组织 做到组织动员有力 积极响应团员青年向家乡基层党团组织报到号召,依托各级团学组织,有效动员覆盖湖北、山东、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等多个省市地区的800余名学生参加家乡抗“疫”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学生以个人、团支部、党支部名义自发向湖北红十字基金会、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武汉市慈善总会、武汉大学西安校友会等累计捐款43000余元,捐赠口罩、隔离服、卫生棉等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若干。 该校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基层党团组织,以多种方式助力疫情防控,成为基层组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新生力量。2016级闫梦羽同学主动加入村党支部抗疫工作小组,配合村委会排查防护,义务为村民代购生活物资、药品等,受到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报道。2018级林天植作为社区志愿者,协助小区宣传防疫知识,照顾孤寡老人、行动不便者,被学习强国相关公众号和电视台转载报道。2018级吴沛轩同学参加阎良区青年抗“疫”突击队,协助社区开展测温消毒、信息登记、物资派送等工作,被陕西电视台采访、报道。全校各二级团组织、团支部积极开展以“我们都是收信人,西法大青年这样做——西法大青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主题的理论学习大接龙活动。 依托团属新媒体平台 做到宣传引导有力 利用团属新媒体平台优势积极发声,开展了“青马工程”直播课、“青春战‘疫’ 共克时艰”网上主题团日活动。邀请该校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等主题录制团课。开展了8期“青年学习时”系列微团课,形成舆论合力,弘扬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昂扬正气。 为积极用好“全民抗击疫情”这本生动而深刻的教材,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思想引领的“契机”。该校策划了4期“战‘疫’中的西法大人”栏目,聚焦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青年志愿者事迹。推送7期“青春战‘疫’ 西法大青年在行动”,充分挖掘抗“疫”志愿者典型事例,切实把该校青年志愿者甘奉献,勇战“疫”的历程呈现为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奋斗教育课。疫情期间,该校团属新媒体共发布推文300余篇,其中多篇报道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陕西省教育厅网站、三秦青年、陕西传媒网等媒体转载。 依托“青马工程”“五四表彰” 做到典型示范有力 在抗“疫”志愿服务活动中,该校青年用行动展现了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担当。陕西省咸阳市公安局、浙江省永康市卫生健康局等多部门感谢同学助力基层疫情防控。闫佳乐、杨润豪等多名青年志愿先进事迹者受到陕西电视台、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郜鹏程同学累计录入在册服务时长449.6小时,成为志愿汇二星级志愿者。俞涵同学因突出的志愿表现,其个人信息已被列入永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为弘扬青年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充分释放青年志愿者身上所蕴涵的榜样与示范力量。4月18日,该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第十一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开班,通过线上平台与210名大学生骨干云端相聚。此次培训将在抗疫中有突出表现且具有代表性的45名奋战在家乡抗疫第一线的优秀志愿者,纳入“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该校在本年度“五四”表彰中设置了“抗‘疫’优秀青年志愿者”专项奖,通过选树抗“疫”青年典型,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社会、融入基层,学以致用、增长本领,彰显该校学子坚守初心、甘于奉献、不断奋进的精神品质。
2020-05-01【海外网】陕西山阳开展“漫天月”全域旅游推广策划大赛 【凤凰网陕西】双百工程“漫?天?月”杯山阳全域旅游推广策划大赛 云启动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 【华商网 陕西教育新闻】助力脱贫:双百工程“漫?天?月”杯山阳全域旅游推广策划大赛云启动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 【今日头条 西部电影频道】陕西省双百工程“漫?天?月”杯山阳全域旅游推广策划大赛——云启动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 【中国教育网陕西分站】助力脱贫:西北政法大学举行山阳全域旅游推广策划大赛云启动仪式
2020-04-29陕西日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张佼 “嘟,嘟,嘟……”一阵警报声响起,一名“学生”体温监测异常,工作人员立即将“学生”带至体温异常等待区进行再次测量。如确有异常,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应对工作。这一幕,是西北政法大学4月17日下午在长安校区举行的学生返校综合演练的环节之一。 “同学们慢一点,排队请前后间隔1米,有序进校……”校门口,防控工作人员为师生们安全入校筑起了第一道防线。数十名扮演返校学生的辅导员、留校留学生等戴着口罩,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从学校长安校区西门有序进入校园。 本次演练共设八个场景,分别模拟学生进入学校、返校接待点报到、入住宿舍、晨午晚检、隔离区进入和管理、食堂就餐、进入浴室、公共区域消毒等情景,对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健康码显示异常、学生返校与申请时间不符、身体检查出现异常、食堂就餐位置等进行了重点演练。 演练结束后,西北政法大学第一时间召开现场点评会,对前期各项筹备工作进行全方位展示,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此次演练各个环节突出真实性,让大家熟悉了开学后疫情防控的流程。”以“学生”身份参与此次演练的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王亮说,“通过参与演练,真切体会到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学生返校各项工作准备充分,措施细致。” 为合力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西北政法大学邀请了长安区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演练。 陕西日报电子版链接: 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4/22/content_724623.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20-04-23《陕西日报》出版的3月25日头版及特刊 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陕西日报》创刊80年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陕西日报》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这既是对《陕西日报》在党报宣传事业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做出的肯定,也是对各级新闻舆论战线如何在信息时代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守责担当作出的重要指引。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距离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早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便明确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的现状,要求“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2014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会议最终审议通过了《对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媒体融合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融合发展,使我们的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2014年也由此成为国内媒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媒体融合元年”。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针对广大群众高度依赖互联网的现实,主流媒体与其让群众“到我这儿来”,不如“到群众中去”,把阵地放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端,“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短视频、H5、动漫、网络直播等传播主流价值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从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时光博物馆”、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有间国潮馆”等新媒体产物,迅速成为爆款,赢得广泛认可。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5G技术的兴起与应用进一步使互联网应用突破了网络带宽的天花板,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让融合媒体内容呈现成为信息消费的主流形式。 当下更需要媒体创新 新的传播渠道带来新的舆论生态,也带来新的媒体格局。面对传统媒体日益削弱的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能拥有广泛的受众,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正面的思想宣传将成为空中楼阁。在信息社会日益加速的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不仅对如何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构建当代中国良性社会秩序指明了方向,也给主流媒体坚守和继续扩大国家思想文化阵地一个声动天下的号角。 做好宣传工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创新。而任何创新,都需要牢牢把握和坚持“人民中心论”。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已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报、网、端、微、屏”多种形式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成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传播的主力军,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技术的变化,助推了全媒体向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衍进的步伐。 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首先要实现新技术的推广与全媒体传播应用的深度结合,要用先进的科技发展成果服务广大受众的认知,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最优化;其次是要丰富传播形式,结合受众观念形成的规律,探索形式的创新,实现多种传播平台的互融互通、优势互补;再次要实现保持自身特色的协同融合,要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各自的发展优势,要加强对各种媒体的管理,在发挥其自身特长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协同协作,形成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正是期望《陕西日报》顺应改革的大势,插上科技的翅膀,占据舆论引领、思想引导、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谁能顺应大势引领全媒体时代,谁就把握了战略主动。只有通过媒体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的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取得明显提高,才能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陕西日报》一定会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成为根深、魂壮、身正、力强的主流媒体,发挥服务大局、凝聚共识的作用,传播、回应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孙江) 相关链接: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422/c40606-31682659.html http://www.sxxc.gov.cn/content/2020-04/22/content_16217247.htm http://www.zgjx.cn/2020-04/21/c_138994495.htm
2020-04-23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西北政法大学广泛动员基层团组织及广大团员青年,强化思想引领、积极组织动员,依托各级各类团学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团学干部和团员青年,勇战“疫”,担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组织动员引导有力度 疫情发生以来,该校团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广泛发动全校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广大团员青年,以不同形式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通过线上班级团支部会议,积极组织学习、讨论该校党委书记孙国华、校长杨宗科《给西法大学子的一封信》《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该校团委、校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向全校各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发出《致团员青年的倡议书》《对于延期开学期间在线自律学习的倡议书》等,号召全体学生听从国家、学校统一安排,正确面对疫情,坚定必胜信念。 创新手段,拓宽载体,在全校开展了 “青春战‘疫’ 共克时艰”线上特别主题团日活动,全校14个学院,近300个团支部组织大学生参加了本次线上主题团日,活动紧紧围绕学习传达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正确认识疫情、准确宣传防疫知识,服从学校的防控工作安排,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网上思想引领有深度 该校积极组织全校团员青年参与团中央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截至目前,全校共有近万人次,参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每周将各学院基层团组织参与网上主题团课的学生数进行排行发布,及时督促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网上学习,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听党指挥,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争、阻击战争的信心。 守正创新,积极策划“青年学习时”西法大线上微团课,邀请学校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等为主题,录制团课,积极探索特殊时期的网上思想引领新模式。 针对学校“停教不停学”的相关教学安排,策划了“西法大与你的云上之约”系列主题推送,集中宣传展示了认真准备网课、教授网课的老师,广泛征集学校青年大学生的“学霸笔记”等,检验大学生网课学习成效,努力在全校大学生中营造尽快适应网课、脚踏实地学习的优良学习氛围,正确引导大学生战“疫”、学习两不误的积极状态。 青年志愿服务有温度 该校积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向家乡的基层组织报道,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截至目前,遍布山东、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等多个省市地区的794名团员青年,其中含学生党员125人,在当地党组织、社区的带领下,深入村镇、街道、社区等,协助开展疫情宣传、测温消毒、信息登记、应急值守、物资派送等一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自觉成为防控工作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该校团员青年积极捐款捐物,累计共捐出43471.59元。该校青年积极投身家乡战“疫”中,积极展现了该校学生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 多角度宣传有广度 该校积极发挥团属新媒体平台作用,对疫情信息及防控工作广泛发声,多角度宣传。利用学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青春西法大”“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会”“西法大社联”等微信平台优势积极发声,积极传递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党政的防疫部署、防疫科普、选树抗“疫”的青年典型、积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疫情防控期间团属新媒体发布推文150余篇,阅读量53000余次,其中多项新闻在学习强国、省教育厅网站、三秦青年、陕西传媒网等媒体报道。
2020-04-19【陕西日报】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别苍蝉辫;丑迟迟辫蝉://别蝉产.蝉虫诲补颈濒测.肠辞尘.肠苍/辫肠/肠辞苍迟别苍迟/202504/26/肠辞苍迟别苍迟冲905131.丑迟尘濒
春风拂古镇,光影映笑颜。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用影像讴歌新时代发展成就,4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组织40多名社区摄影爱好者前往商洛丹凤开展“光影记录新时代·镜头拥抱好春光”主题摄影采风活动。 四月的棣花古镇,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在烂漫春光中用镜头捕捉古镇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青砖黛瓦间绽放的春花、修缮一新的传统民居、游客脸上幸福的笑容,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重点记录的题材。 采风活动不仅为社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平台,用影像讲述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同时也将满园春色尽收镜中,更让大家通过实地采风,深刻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的新变化。参与者们纷纷表示,要用更多优秀摄影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记录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 社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用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金山) 责任编辑:汪瑢 【群众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居民摄影采风活动 https://www.sxdaily.com.cn/2025-04/27/content_11154742.html
参加完研讨会后,中建六局第一建设公司纪委书记鱼红文对如何开展接下来的监督执纪工作,更有思路了。 日前,鱼红文参加了由中建六局纪委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会上,来自西北政法大学、天津市河西区纪委监委、中国建筑纪检监察组以及中建六局纪委的有关负责同志,围绕如何立足职责职能、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进行了经验交流。 中建六局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骨干公司,现有员工近2万人。由于建筑公司具有业务覆盖广、项目周期长、资金流动大、人员分散等特点,公司纪委在开展监督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强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是鱼红文在研讨会上格外关注的内容。 “从我们的实践看,完善监督体系很重要。”中建六局纪检监督工作部副部长霍薪雨介绍,中建六局纪委按照中建集团要求,加强三级机构专职和项目专兼职纪检人员配备,形成由局纪委、二级单位纪委、三级机构纪检小组、基层纪检监督员组成的“四级联动”监督体系,通过制定纪委委员、纪检委员职责和任务清单,开展年度述职述责等方式,推动主动履职、积极作为。 作为中建六局二级单位的纪委书记,鱼红文对此深有体会。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四级联动”能够最大程度整合监督资源,不断延伸监督触角,提高监督效能。 “深化教育培训,是提升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的重要抓手。”中国建筑纪检监察组一室主任黄旭晖接着发言,近年来,集团纪检监察组通过抓实组务会、党支部“第一议题”学习机制,举办“尚廉清风讲堂”,线上线下结合组织业务培训等,全方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天津市河西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冰则从“实战”角度分享了经验。“我们将‘室、组、街、校、企’纪检干部分批次安排到办案一线锻炼,战训结合、实战练兵。”王冰说,“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确定8名办案带头人和一批“潜力型”干部,以“一带多”的方式重点培养,坚持“一案一总结”,借助案件复盘、经验交流、小班授课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尽快成长为业务骨干。 听完王冰的发言,鱼红文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要加强在联合办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研讨会上,和鱼红文一样认真聆听记录的,还有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纪检监察教研室乔良博士。 “近年来,我们和多家央企开展了合作,参与清廉国企建设调研、廉洁风险防控手册编制等。”乔良说,目前对于将监督融入公司研发、生产、招投标、采购等关键环节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各家单位在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各有优势,而合作共建则能将这些优势整合,形成更大合力。去年以来,中建六局纪委联合天津市河西区、重庆市、成都市等地方纪委监委开展联学共建,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还共同组织中建六局西北片区基层纪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 分享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大家也直面问题,共同释疑解惑。 “如何运用大数据优化监督方式、研判政治生态?目前有哪些创新探索可以借鉴?”霍薪雨提出的这一问题,也是鱼红文在工作中的关切。 “近年来,我们依靠大数据分析精准发现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加强预警纠治。”结合实践经历,河西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于海阔详细介绍了该区纪委监委近两年在开展智慧化监督和大数据办案方面的探索。 座谈交流持续了近四个小时,参会同志认真记录。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刘志彬感慨道:“共建搭建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都能从中受益。” “以前是点对点协作,这次座谈交流搭建起共建平台,推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黄旭晖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人才联合培养和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强化联合办案和纪检干部实战轮训,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合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特写丨组校地企共话监督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index.html?guid=192125660758540288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特写丨组校地企共话监督 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505/t20250511_42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