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经济日报】王静:如何释放南方地区冰雪经济潜能

  • 2025年05月08日
  • 经济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一场场精彩比赛不但点燃了冰雪运动的热情,也更好展示出冰雪经济的发展前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冰雪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提出要求。冰雪经济不仅是我国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而且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核心,融合旅游、运动、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多元业态的综合经济体系。冰雪经济具有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的特点,能够通过产业链延伸,激活装备制造、数字服务等关联产业,在推动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各地的发展实践也体现出冰雪经济的广阔前景。在吉林省,2023年至2024年冰雪季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2419亿元,同比增长140%。在黑龙江省,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121万人次,同比增长10%。南方地区一些省份也看到了冰雪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积极谋划,聚焦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开展文旅体融合活动。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浙江省、江苏省的雪场数量分别达到23个和22个,分别排全国第11位、13位。从室内滑雪场数量看,长叁角地区有15家,居全国第一位。可以说,冰雪经济正在打破由气候、地理形成的天然屏障,“专业运动+大众娱乐”与“北上南进+主客共享”的模式正在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北方地区已经形成“资源开发—设施建设—服务输出”的完整链条,南方地区虽然实现了局部突破,但在实践中还面临不少困难。技术成本较高,人工造雪能耗占雪场运营成本的近50%;产业链条较为脆弱,南方冰雪装备国产化率较低,高端造雪机、压雪车等进口依赖度较高;消费市场还需进一步培育,公司同质化竞争趋势较为明显。从总体上看,冰雪经济呈现出“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主要源于自然禀赋的硬约束,北方一些地方年均雪期超140天且积雪稳定性高,南方则更依赖人工造雪。地方文化的软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方冰雪文化底蕴深厚,但南方消费者对冰雪文化的认知还有待增强。

当前,改变冰雪经济“北强南弱”局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着眼于全方位扩大内需,更好释放消费潜能是一个重要举措。南方地区人口众多,特别是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若南方地区冰雪消费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冰雪经济的市场规模会显着扩大,实现以需求增量撬动发展增量。着眼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也要考虑缓解开发强度较高、发展空间收窄的压力。目前北方地区对生态承载方面的约束不断增强,激活南方地区冰雪经济的发展空间可有效推动“北雪南移”,科学进行产业布局。

更好改变冰雪经济“北强南弱”局面,需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多维度创新,使冰雪“冷资源”加速向经济发展的“热动力”转化。

一是在技术创新上,以新技术突破自然禀赋约束。无论是构建虚实交互场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还是研发新技术新材料,降低造雪以及维护成本,都是针对南方气候短板开展科技创新,进而以新技术赋能传统生产要素的过程。需围绕冰雪竞技与冰雪旅游需要,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加快推动冰雪装备“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加大对节能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强化公司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中小公司聚焦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开发专项技术。

二是在要素保障上,以政策杠杆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着力满足冰雪经济用地需求,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可考虑结合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建设低碳冰雪场馆,或者允许利用废弃厂房、仓库改建雪场,降低土地成本。

叁是在产业发展上,以发展“冰雪+”更好培育产业生态。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通过要素重组激活关联产业潜力,加快构建现代冰雪产业体系。特别是需在打造“冰雪+康养”等融合业态上下功夫,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标准互联互通,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推动要素跨域流动,推动北方地区冰雪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优势与南方地区资本和市场优势有效结合。

此外,还需注重培育冰雪消费市场,以促进和扩大冰雪消费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需在丰富冰雪消费产物、优化冰雪消费环境、健全冰雪标准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北方,“冰城”哈尔滨利用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提振消费,今年春节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在南方,江苏徐州的主题旅游线路整合冰雪、采摘、美食等元素,推动滑雪从单一运动向度假、休闲融合发展。这些都是实例。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创新冰雪消费模式,整合地方雪场资源,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激活冰雪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经济日报】王静:如何释放南方地区冰雪经济潜能:

相关新闻

  • 2025年暑假香港地区名企实习项目、港澳地区名校访学项目

    报告主题:2025年暑假香港地区名企实习项目、港澳地区名校访学项目 报告人:艾佳华,香港信华教育集团项目顾问。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4月15日 19:00至 20:00 结束

    2025-04-1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司法局来我校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考察交流

    为深化喀什地区与我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助力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4月8日,喀什地区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外力·克衣木,喀什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杜昆等一行到访我校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并开展座谈交流。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出席活动,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立主持会议。 范九利对外力·克衣木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他指出,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喀什地区司法局的合作,推动培养模式多元化,共同打造“向西开放”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与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同时,双方应深化高校与实务部门的沟通协作,促进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为西部地区国际营商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院长、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亚军教授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研究成果。他表示,喀什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重要支点,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叠加效应,正加速成为区域性资源要素集聚高地。高校在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研究自贸区法律实务问题、搭建法律服务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外力·克衣木介绍了喀什地区外国法律查明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希望与我校合作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并提议在喀什设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服务分中心,共同开展涉外法治问题研究。杜昆就双方合作路径、自贸区政策研究范畴及课题方向提出建议,强调应建立线下法律查明中心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开设短期培训班,促进学术与实务的深度融合。 座谈会前,外力·克衣木一行参观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详细了解了中心的业务开展、运行机制及研究成果。 (供稿:国际法学院 撰稿:伏峰 审核:李立)

    2025-04-09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司法局来我校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考察交流

    为深化喀什地区与我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助力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025年4月8日,喀什地区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外力·克衣木,喀什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杜昆等一行到访我校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并开展座谈交流。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立主持。 范九利校长对外力·克衣木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他指出,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喀什地区司法局的合作,推动培养模式多元化,共同打造“向西开放”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与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他强调,双方应深化高校与实务部门的沟通协作,促进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为西部地区国际营商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国际法学院院长、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亚军教授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研究成果。他表示,喀什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重要支点,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叠加效应,正加速成为区域性资源要素集聚高地。高校在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研究自贸区法律实务问题、搭建法律服务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外力·克衣木局长介绍了喀什地区外国法律查明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希望与我校合作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并提议在喀什设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服务分中心,共同开展涉外法治问题研究。杜昆局长就双方合作路径、自贸区政策研究范畴及课题方向提出建议,强调应建立线下法律查明中心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开设短期培训班,促进学术与实务的深度融合。 座谈会前,外力·克衣木一行参观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详细了解了中心的业务开展、运行机制及研究成果。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