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延安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共九家院校,开启《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活动。 十家新闻传播院校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分别在上海、瑞金、遵义、延安、武汉、重庆、西安、西柏坡、北京等十地不同空间现场进行直播接力,云端传递,带你一起重返历史现场! 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瑞金的红中社、红色中华新闻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新华通讯社旧址、《解放日报》旧址、《边区群众报》旧址,再到重庆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西安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的陕北公学原址…… 当天,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延安实践队成员怀着对革命圣地、红色摇篮的憧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结合延安红色新闻文化资源特色,追溯中国红色新闻教育开端,探索“老延大新闻班”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干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了陕北公学。1941年9月,经党中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在1944年的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所开设的课程中已经明确有了“新闻学”这一学科。其因地制宜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针不仅为后来新闻班的开设提供延续与借鉴,更为日后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方面提供了知识经验和人才储备。 7月23日,在清凉山上的陕北公学旧址前,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边江表示,今天,我们在革命圣地延安回顾中国共产党高等新闻教育的源头很有意义。“树有根,水有源,正如延安大学新闻班首任班主任范长江先生所说,延安大学新闻班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教育事业的根脉与源头。“ “尽管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在党的关怀下,这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边江表示,今天我们回顾延安大学新闻班的历史,追根溯源,对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大四学生祁家睿表示,作为一名新闻系学生,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此次“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直播活动。“今天在这里了解了当年师生们学习的环境,心里真的非常感慨,也深感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
2020-07-25西安发布讯 7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全国多所高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延安站)”纪念活动顺利举行。在延安清凉山上,陕公旧址前,西北政法大学学子合唱校歌,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了“老延大新闻班”教学的场景,生动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据悉,该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了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延安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九家院校,各家新闻传播院校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别在上海、瑞金、遵义、武汉、重庆、西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十地不同空间现场,结合当地红色新闻文化资源特色,按照历史发展时间顺序,在不同城市开展视频直播接力,在央视新媒体端同步传递。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延安站直播,是本次直播活动的第八站。作为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陕北公学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法大学子在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前开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寻根之旅。活动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新闻教育事业及“老延大新闻班”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展开。 上午10点50分,伴随着陕北公学校歌歌声,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祁家睿同学带领观众一起走进1937年的延安陕北公学旧址。直播中通过“老延大新闻班”授课场景的重现向观众展示了“老延大新闻班”当时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老延大新闻班”经历了新闻班初创时期、“野战大学”时期和收复延安后的恢复正常办学时期,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出二百余名新闻专业人才。 直播中,大学生祁家睿采访了研究“老延大新闻班”多年的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边江,边江表示,“老延大新闻班”是我党的大学新闻教育,散枝生叶,开花结果,已长成参天大树和茂密森林。我们今天在这里回顾“老延大新闻班”的光辉历史,寻根溯源,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对当代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实习生孙雨花)
2020-07-25人民网讯 7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延安站)”活动举行。在延安清凉山上,陕北公学旧址前,西北政法大学学子合唱校歌,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了“老延大新闻班”教学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据悉,“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延安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九家院校,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结合当地红色新闻文化资源特色,按照历史发展时间顺序,分别在上海、瑞金、遵义、武汉、重庆、西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十地不同空间现场开展视频直播接力,在央视新媒体端等平台同步传递。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延安站直播,是该活动的第八站。作为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陕北公学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法大学子在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前开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寻根之旅。活动以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新闻教育事业及“老延大新闻班”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展开。 在陕北公学校歌歌声中,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祁家睿同学带领观众一起走进1937年的延安陕北公学旧址。直播中通过“老延大新闻班”授课场景的重现向观众展示了“老延大新闻班”当时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老延大新闻班”经历了新闻班初创时期、“野战大学”时期和收复延安后的恢复正常办学时期,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出二百余名新闻专业人才。 祁家睿还采访了研究“老延大新闻班”多年的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边江,边江表示,“老延大新闻班”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学新闻教育之开端,今天在旧址回顾“老延大新闻班”的光辉历史,寻根溯源,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对当代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07-25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了老延大新闻班教学的场景
2020-07-24中国青年网西安7月23日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是秦岭北麓土塬上的一个小村庄,零河从它身旁静静流淌,见证它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它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点点滴滴。 铁王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87户1203人,2014年统计时,有118户是贫困户。在党和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以及西北政法大学的大力帮助下,截至2017年,铁王村“脱贫摘帽”后减少到15户,王少峰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精准扶贫 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第一次来到王少峰家,放眼望去只有两间旧房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体裂缝、墙皮脱落,房顶漏雨的痕迹十分明显,三个孩子都穿着破旧且与自己身高体型不相符的衣服。家中6口人,只有一亩地,老父亲已经丧失劳动能力,3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小学、幼儿园,妻子整天忙于照顾家里老小而无暇分身,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王少峰一个人身上。“我家里穷,什么都没有,恐怕你们想扶都扶不起来。”王少峰眉头紧皱,明显对脱贫信心不足。 得知这些情况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主动选择王少峰一家结对帮扶。“莺歌、佳辉这俩孩子很聪明,一定要让他们好好读书,生活上有困难随时给我说。”“快过年了,这是我给孩子买的新衣服。”“年前这段时间在家,把后院清理出来,年后咱把养鸡场办起来”……一次次的走访探望,一句句拉家常般朴实的话语,温暖了王少峰的心,也坚定了他脱贫的信心。 几年间,学校先后有5位校领导带领职能部门的同志20余次到王少峰家走访、调研、送温暖,学校和村上一起帮王少峰家加盖了二层房屋,居住安全有了保障,王少峰在外打工也更加安心,随着收入的增多,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扶贫先扶智 教育脱贫拔穷根 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每次来到王少峰家,总是把几个孩子的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情,仔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帮助王少峰一家充分认识教育脱贫的重要意义,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2019年11月,学校新派驻铁王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同法、队长于文祥、队员朱向明入户走访时,王少峰谈到孩子上学的事情,“大女儿在镇上住校读初中,老二读四年级,小的明年要上幼儿园。家里的困难你们也看见了,大女儿怕只能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自己养活自己算了。”王少峰担心供3个孩子上学负担太重,便起了让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心思。 驻村工作队员看出了王少峰的顾虑,于是他们多次走访,反复跟他讲解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措施。细致耐心的开导,让王少峰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新的憧憬,“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王少峰家后院养的乌鸡。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小小养鸡场 生活新希望 根据王少峰家耕地少、缺劳力、无固定收入的实际情况,2019年底,学校驻村工作队为王少峰家制定了发展家庭乌鸡养殖的稳定脱贫方案。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购买乌鸡增加了很多困难,王少峰在多次寻找乌鸡货源失败后开始打退堂鼓,他给驻村工作队说,想改养市场上能买到的白羽鸡。 “养殖乌鸡目标不能变,而且要采购刚开始产蛋的乌鸡,买回来后很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买鸡的费用不用担心,学校全包了。”驻村工作队得知王少峰的想法后,与王少峰仔细分析市场行情,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为让王少峰安心,村上和驻村干部齐动员,不断扩大信息搜索范围,最终打听到在50公里外的蓝田县三里镇有乌鸡卖。此时王少峰在西安打工,由于工地疫情防控,无法去蓝田县考察购买乌鸡。驻村工作队几位同志毫不犹豫前去现场查看了乌鸡生长情况,问清乌鸡喂养、防疫等管理细节,预付了订金,签好合同,回到铁王村时天已大黑。 逮鸡的日子,王少峰要自己开摩托去。驻村工作队考虑到逮鸡运鸡时间须在夜晚,从铁王村到蓝田县三里镇都是山路,路陡沟深,开摩托走这么远夜路太危险,便说道:“我们开车,咱们一块儿去。” 乌鸡买回来了,学校党政办公室的党员们给王少峰家捐资1000元购买鸡饲料;后勤保障部门的同志说,卖不了的鸡蛋和更新换代的鸡,都送到我们那里来,王少峰的妻子高兴地说不出话来。 问及今后的打算,王少峰信心十足,“政府和你们这么帮我,我要争气。准备把养鸡规模扩大一些,日子定会越来越好。这里是为以后预留的小车停车位,现在还实现不了,相信以后一定会实现。”王少峰指着家门前一块空地说。 在政府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帮助下,王少峰一家实现了从2014年全家总收入1.2万元,到2019年实现脱贫,再到今年总收入将达到6万元,如今,他们正用更加饱满激情的态度,在致富蓝图上勾画未来的幸福生活。(张佼)
2020-07-2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冯丽 通讯员 李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发布后,西北政法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作为,为推动民法典的贯彻实施做出贡献。 学习部署为前提,做宣传教育的先行者。邀请李康宁教授作题为《民法典基本问题阐释》的辅导报告,制定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校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民法典的热潮。 教学科研为关键,做学理精神的阐释者。贯彻落实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统筹考虑、协同发力。组织教师对“民法总论”“民法分论”等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民法典的最新精神和要求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温故·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研讨会”,推出《民法典宣示民事权利的独立价值属性》《通过民法典夯实保障绿色发展的制度根基》等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显担当,做社会普法的践行者。成立由校长担任团长的民法典宣讲团,形成数十个宣讲专题,面向社会系统化、常态化讲解民法典,先后为企事业单位讲座报告60余场,覆盖6000余人。组织遴选专家教授和优秀骨干教师录制《解读民法典系列讲座》,向社会各界推送,被“陕西司法”“平安汉中”等官方平台广泛转载。目前已上线2期12讲,学习浏览量4500余人次。在学生群体中组织“共同学习民法典”“我们生活中的民法典”等线上主题班会,开展学习讨论,推动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实行精准普法、菜单式普法和定制式普法等,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0-07-10【陕西发布】浏览网址:丑迟迟辫蝉://飞别颈产辞.肠辞尘/迟惫/蝉丑辞飞/1034:4521465748324375
2020-06-30王建烈士为疏散群众,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中国青年网西安6月30日电6月12日17时许,北京市大兴区百联清城商务楼B座19层发生火灾,大兴区黄村消防救援站王建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负伤,经医院全力救治无效,将自己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抢险救援最前线。6月23日,王建被应急管理部批准为烈士,追记个人一等功。 王建是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治安学专业2006级校友,噩耗传回母校,熟悉他的母校师生校友深感悲痛,其先进事迹传开,更让母校师生校友深受感动。英雄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深切悲伤和永久思念,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王建校友牺牲后,西北政法大学师生校友纷纷痛惜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同学、校友、学长,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悼念。 王建烈士为疏散群众,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针对王建的英雄事迹,西北政法大学向全校发出学习号召:王建校友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闪亮的生命之光诠释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风范,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最美“逆行者”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一曲赞歌。他是消防救援战士舍己为人的又一光荣典范,也是西北政法大学20万校友的优秀代表。我们号召全体师生校友向王建校友学习,学习他履行责任、践行使命的崇高行为;学习他牢记宗旨,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张佼)
2020-06-30原文网址:丑迟迟辫://箩测迟.蝉丑补补苍虫颈.驳辞惫.肠苍/箩测苍别飞蝉/谤诲箩箩/202006/25/103788.丑迟尘濒
2020-06-27陕西禁毒故事《育人授业 携梦前行》2020年6月18日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17:50首播
2020-06-19【陕西日报】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别苍蝉辫;丑迟迟辫蝉://别蝉产.蝉虫诲补颈濒测.肠辞尘.肠苍/辫肠/肠辞苍迟别苍迟/202504/26/肠辞苍迟别苍迟冲905131.丑迟尘濒
春风拂古镇,光影映笑颜。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用影像讴歌新时代发展成就,4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组织40多名社区摄影爱好者前往商洛丹凤开展“光影记录新时代·镜头拥抱好春光”主题摄影采风活动。 四月的棣花古镇,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在烂漫春光中用镜头捕捉古镇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青砖黛瓦间绽放的春花、修缮一新的传统民居、游客脸上幸福的笑容,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重点记录的题材。 采风活动不仅为社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平台,用影像讲述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同时也将满园春色尽收镜中,更让大家通过实地采风,深刻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的新变化。参与者们纷纷表示,要用更多优秀摄影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记录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 社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用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金山) 责任编辑:汪瑢 【群众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居民摄影采风活动 https://www.sxdaily.com.cn/2025-04/27/content_11154742.html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约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并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陕西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出席活动。签约仪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孙昊亮主持。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建立合作机制,聚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专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精品项目和精品课程,不断拓展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持续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可及性,切实提升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效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共同发展。 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高级顾问马治国教授授课 签约仪式之后,由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联合主办,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承办的“面向丝绸之路地理标志应用人才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通过本次培训,希望以地理标志人才培育为切入点,推动地理标志产物和服务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应用实践与创新发展。 西安报业全媒体 彭峰 【西安发布】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1548/7119642.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