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网讯 记者今日从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获悉,该校在读研究生、青年作家殷晨创作的广播剧本《生命速递》获第五届陕西青年文学奖影视文学提名奖。 据悉,第五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由陕西省作家协会、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联合会指导,《延河》杂志社支持,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主办,共设8个子奖项,包括贡献奖、中短篇小说奖、散文奖、诗歌奖、评论奖、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奖、校园文学奖等。每个子项设主奖、提名奖各一名。本届文学奖于2021年11月8日启动,共收到368件参评作品。 本届青年文学奖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严肃认真,公开透明。2022年3月7日至19日,由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组织11位评委对368件作品进行审阅,初评出贡献奖2名、其余每个子项3名作家进入复评。3月21日至28日,入围复评名单通过陕西青年文学协会公众号(绿色文学)进行公示并投票。3月29日至4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等13人担任终评委,对通过复评的作品进行评审并投票,最终15位作家斩获第五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相关奖项。 殷晨是陕西蒲城人,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法学学士,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在读硕士研究生。由他主创的广播剧《刘抚院卖桥》《阴差阳错》《李十三之死》《牛老汉的心事》《郑国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播出。参与编剧的广播剧《逆行者》《生命速递》《村头一棵老槐树》《迟开的野山菊》等获得中国广播剧金奖和陕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近两年来,殷晨主要创作成绩有:广播剧《一代名吏白居易》《司马迁》《阴差阳错》《郭子仪挂帅》《报界宗师张季鸾》《赵氏孤儿》《一枚军扣》《点亮星星的人》《曙光,曙光》《包森传奇》等,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播出。其中,《司马迁》《一代名吏白居易》《郭子仪挂帅》在美国纽约中文台播出。 作为在读研究生,殷晨获得了2021年国家奖学金,有论文《无讼传统的法学意蕴》在专业刊物发表,并有三篇论文在学术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并被收入史料文献辑录。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笑尘)
2022-04-08(东西问)刘进田:为什么说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人权思想基因? 中新社西安3月31日电 题:刘进田:为什么说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人权思想基因? 作者 刘进田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权概念虽是在西方文化中首先出现的,但中华文化中也自有其根芽和基因。“人最为天下贵”“仁者,爱人”……这些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人文主义传统思想,就是中国人权思想的宝贵基因。 人权的本质是对所有人的普遍关爱和平等保护,具有人类普遍性。普遍性的人权在不同文化和文明形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以人类普遍性人权思想否定民族文化特殊性,也不能用民族文化特殊性否定人权的人类普遍性,应该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适应和相互阐释中推进人权价值的具体化理解和实践。 人权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主体根据 人权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主义历史文化形态基础之上的。超人文的神本主义文化和非人文的物本主义文化都难以形成人权思想。中国文化早在殷周之际就告别了神本主义文化,形成了人文主义文化,把价值主体从神转换为人,肯定人本身的价值,人的祸福吉凶善恶价值均由人自己创造,不由神定。因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所以必须“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代替天、神成为价值主体,重视人、关爱人成为新的价值取向。 观众参观“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强调人是主体、人是本体、人是根本。这就为人权思想提供了应有主体,即人。在中国文化人文主义精神中,价值就是人本身,不是神或物。这是关爱人的主体前提,是人权思想的前提和根据。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蕴含人权思想的观念、内容与主张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由于以人为价值主体,所以认定在万事万物中,人的价值是最高的、最贵的。这与人权思想完全一致。 中国人文主义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孔子十分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论语》记载:“马厩失火,子退朝,问人,不问马。”荀子肯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张岱年讲,贵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价值。说人最为天下贵,就是说人是天下最有价值的存在。虽然在人之外也有珍贵的有价值的事物,但都是因为它们对于人有利有益,否则它们是无所谓有价值、也无所谓无价值的自在之物。 在人文主义价值观看来,价值因人而是,价值因人而有,价值因人而异,价值因人而易,没有离开人的价值。财产、财富等之所以有价值都是因为它们有益于人本身。“人最为天下贵”的重要价值观,是人权思想的根本观念。 人权思想主张肯定人、关爱人、爱护人、尊重人。中国文化人文主义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正是“爱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仁”是儒家讲的各种德目的总德,此总德的涵义是“爱人”。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仁,是与关爱人的人权概念契合的。 作为“爱人”的“仁”,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恕”和“忠”。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损害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就是帮助人。不损害人,是人权思想的要求,帮助人也是人权思想的要求。足见,儒家的人文主义仁学思想与人权思想是契合的。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主张人是最宝贵的,首要意思是指人的生命价值是最珍贵的。民间常言“人命关天”“杀人偿命”,是重视人的生命的表现。现在我们讲人的“生命至上”,也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图为深圳市民有序排队做免费核酸检测。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文化的信仰。因为天地给植物庄稼以阳光雨露,庄稼生长成熟给人以食物,人的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君亲师,给人以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天地君亲师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是因为这是成全人的生命的资源和条件。人权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的生命权、生存权,这就是生命至上价值观的体现。可见中国文化人文主义信仰,是和人权思想相通的。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蕴含人权思想的根据与资源 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自由思想,是对人的本质的根本规定。“为仁由己”,就是说一个人为仁还是不为仁,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不由外人外力决定。就是说人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人的本质特征。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就是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 人权思想主张重视人、爱护人,其根本就是主张重视人的自由,爱护人的自由。因为有了自由,人才获得了自己的本质,人才拥有了尊严。中国文化人文主义传统以自由来规定人的本质,是非常重要而根本的人权思想。当然中国文化主张的自由主要是积极自由而不是自由主义主张的消极自由。应当承认积极自由是消极自由的哲学形上学根据。 人权思想所要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是国家权力的代表,讲民为贵,君为轻,可以说是主张对国家权力予以限制,避免其损害个人权利,这是人权思想在政治上的要求。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在中国文化人文主义传统中,这种声音尽管不是主流,但不绝如缕。尽管这一宝贵思想只是一种价值理念,但仍然是现代人权思想的重要传统价值资源,有利于协调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国家权力的发挥。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人权思想的辩证性特征 人权具有社会性特征,是在社会关系中保护人尊重人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是正义。正义是人与人之间互不损害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不损害他人,另一方面是他人不损害我或我不被他人损害。我不损害他人是义务,我不被他人损害是权利。 西方文化强调我不被他人损害,即权利;中国文化则强调我不损害他人,即义务。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正义,是对人的真正保护。中国人文主义文化的辩证性要求把我不损害他人之义务和我不被他人损害之权利两个方面辩证统一起来,强调人的权利与责任的辩证统一。 因此中国文化人文主义传统所要求的人权完整地讲,应该是人的权责。权利观念和制度是保护人,义务观念和制度也是保护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更完整地保护人。 我们应将中华文化人文主义传统和西方启蒙文化融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更为合理的人权观。这种人权观可以称为人的权责观。(完) 作者介绍: 刘进田,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席专家、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
2022-03-31《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7日 第03 版) 本报北京3月26日电(记者王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九届会议“新疆妇女权益保障的成就”边会24日在西安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疆妇女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显著成就、新疆妇女的权益保障和人权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新疆妇女文化权利保护、健康权益保障、体育参与权利,以及城市化、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2022-03-27本报讯 (记者 郭诗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新疆妇女权益保障的成就”边会3月24日在西安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疆妇女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显著成就、新疆妇女的权益保障和人权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认为,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治疆方略,高度重视妇女工作,着力解决妇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妇女事业稳步发展。新疆妇女权益保障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 新疆大学副校长祖力亚提·司马义认为,妇女发展是人类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意涵。西方反华势力一度诬称“新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但新疆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中国政府不断推进新疆妇女事业发展,有效维护和保障各民族妇女合法权益的事实。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亮认为,在党和国家确立男女平等宪法原则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背景下,新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了多部妇女权益保障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了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自由权和平等权。新疆大学商学院院长顾光海指出,新疆以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各族妇女就业增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认为,新疆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全方位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祖菲娅·吐尔地以本届冬奥会火炬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为例指出,中国政府从政策、设施和服务等多方面有效保障了新疆女性的体育参与权。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讲师乔巴生指出,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打着宗教的旗号,但完全违背宗教教义,严重侵害妇女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婚姻自由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中国政府依法开展去极端化工作,既是对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的响应,也是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新疆妇女文化权利保护、健康权益保障、体育参与权利,以及城市化、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在总结时说,西方国家选择性无视新疆妇女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事实,制造“种族灭绝”“强迫劳动”“强制绝育”等标签,刻意抹黑中国形象,这与新疆人权事业发展进程是完全不符的。我国在新疆妇女权益方面的保障,是一种主动、全方位、整体性的保障,充分展现了我国以发展促人权的理念。
2022-03-26新华社西安3月25日电(记者许祖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新疆妇女权益保障的成就”边会24日在西安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疆妇女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显著成就、新疆妇女的权益保障和人权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认为,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治疆方略,高度重视妇女工作,着力解决妇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妇女事业稳步发展。新疆妇女权益保障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新成就。 新疆大学副校长祖力亚提·司马义认为,妇女发展是人类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意涵。西方反华势力一度诬称“新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但新疆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中国政府不断推进新疆妇女事业发展,有效维护和保障各民族妇女合法权益的事实。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亮认为,在党和国家确立男女平等宪法原则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背景下,新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了多部妇女权益保障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了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自由权和平等权。新疆大学商学院院长顾光海指出,新疆以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各族妇女就业增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认为,新疆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全方位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祖菲娅·吐尔地以本届冬奥会火炬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为例指出,中国政府从政策、设施和服务等多方面有效保障了新疆女性的体育参与权。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讲师乔巴生博士指出,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打着宗教的旗号,但完全违背宗教教义,严重侵害妇女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婚姻自由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中国政府依法开展去极端化工作,既是对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的响应,也是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新疆妇女文化权利保护、健康权益保障、体育参与权利,以及城市化、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在总结时说,西方国家选择性无视新疆妇女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事实,制造“种族灭绝”“强迫劳动”“强制绝育”等标签,刻意抹黑中国形象,这与新疆人权事业发展进程是完全不符的。我国在新疆妇女权益方面的保障,是一种主动、全方位、整体性的保障,充分展现了我国以发展促人权的理念。
2022-03-26“新疆妇女权益保障的成就”云上边会举行。 阿琳娜 摄 中新网西安3月25日电 (记者 阿琳娜)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新疆妇女权益保障的成就”云上边会24日在西安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表示,新疆妇女群体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率明显提升,妇女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参与决策和社会管理的途径更加多元,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疆大学副校长祖力亚提·司马义认为,新疆妇女事业发展的系列事实,充分彰显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断深入落实的实践过程,体现了新疆各民族妇女与新疆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了新疆人权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过程。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周力表示,新疆在妇女劳动、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促进和保护妇女劳动权利的过程中,彰显了妇女的价值与尊严。新疆所做的工作既符合国际公约的精神和目的,也符合新疆发展现实,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妇女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徐爽表示,新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素质能力持续提高,获得了更具优势的竞争力,也更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成为社会中更为活跃而健康的力量。受教育权让新时代新疆女性“上前一步”。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说,妇女权益保护,在中国一直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保护。新疆妇女权益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新疆人权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新疆妇女权益保障是一种全方位、整体性的保障。以发展促人权,这一中国人权保护的经验,在新疆妇女权益保护方面,得到了非常典型的体现。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2022-03-262月25日,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在中国内地公映,这也是导演伍迪?艾伦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大荧幕上。自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始,到巅峰时期的《安妮霍尔》《汉娜姐妹》,再到《里夫金的电影节》,艾伦的电影表现了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和观念,进而形成了极具典型性的美学与风格。尽管我们能清晰地梳理艾伦作品的同一性,却无法用某个类型来定义其作品的风格。淡黑色电影、家庭伦理剧、悬疑片、神经戏剧,类型的杂糅与拼贴让他的作品形式开放,也同样伴随着意义模糊。回溯艾伦的作品,不难发现《纽约的一个雨天》出现了一种轻快的变奏。 艾伦常通过镜头巡礼纽约的街景与风光。这一次,电影的主角变成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曼哈顿公子哥,由“甜茶”(提莫西·查拉梅)饰演的盖茨比在雨中的纽约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诠释着导演对曼哈顿的执着迷恋。与另一位钟情着眼法国南部小城、巴黎郊外田园风光的导演埃里克·侯麦不同,艾伦迷恋都市感,即使都市往往是他作品中主人公揶揄的对象。在和罗杰·伊伯特的对谈中,艾伦坚称对离开曼哈顿心生恐惧,对他来说,最愿意得到的“乡村感”就是隔着窗户看看中央公园的景色。 “午夜三部曲”游历了时尚的巴黎、浪漫的罗马、热烈奔放的巴塞罗那,终于,艾伦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重回纽约,在曼妙的曼哈顿街头感受一对情侣的心意流转。从艾舍尔酒店俯瞰中央公园全景,晚餐后去卡莱尔酒吧体验老派纽约的感觉,盖茨比兴奋地计划好要和女友在曼哈顿度过一个理想周末,而女友艾什莉却因忙于采访好莱坞大导演乐此不疲地陷入一连串的麻烦,屡屡爽约。盖茨比的纽约一日,似乎一直在等待女友的焦虑中游荡。他参演朋友拍摄的电影、与前女友的妹妹去大都会博物馆看展、代替兄长打牌、参加母亲的晚宴,桩桩都看似勉力实则得心应手。反观艾什莉,满心期冀要拿个独家新闻顺带进入好莱坞社交圈,却麻烦不断尴尬收场。 《纽约的一个雨天》拥有清晰的浪漫爱情喜剧元素:明星阵容、浪漫都市、浮华晚宴、好莱坞片场。较之以往的反思喜剧,本片是艾伦创作序列中最轻快的一部。乍看上去,比起《里夫金的电影节》里不被人理解的电影史教授,《午夜巴黎》里与未婚妻一家决裂的小说家,盖茨比无需与他人对抗,就轻松拥有良好家世、高雅品味和超群智商,离开纽约不过是标榜自己的离经叛道。 艾伦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反讽意味的剪辑方式及场面调度,最终令盖茨比重回纽约的选择令人信服。多处剪辑与镜头运动的灵韵意在唤起观众注意影片在说了什么与表现什么之间的差异。开场段落的核心是盖茨比与女友的对话,并对盖茨比的经历与性格作出解释。画外音告诉我们,盖茨比为了反抗纽约生活的虚伪与做作,来到亚德里学院,在这儿唯一令他满意的是女友艾什莉。伴随着画外音里对女友的描述,镜头摇过一片树丛,定格在了从画面纵深处雀跃着跑来的艾什莉,当她跑到静静站着的盖茨比身边,镜头再度开始运动。在接下来的运动镜头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知这对情侣志趣与品味的巨大差异,可以说,这组镜头率先揭开了两人分手的谜题。 谜底揭晓时刻,盖茨比和茜离开朋友片场后再度偶遇出租车上,高调的暖光映在两人脸上,对话里的讥讽和戏谑,暗含着感情的升温,暗流涌动,原本狭小的车内空间也因盖茨比与女友的通话得到延伸。电话的另一端是滂沱大雨中与好莱坞编剧(裘·德洛饰)困守车内的女友艾什莉,双线并行的蒙太奇在此刻交汇,单人近景放大了艾什莉的慌张,两人不同的境遇与选择已不言自明。 艾伦总是要让观众专注于对白的密集信息与隐藏彩蛋,却迫不及待地用镜头告诉你下一步的线索。在苏珊·桑塔格看来,“每一种艺术都会吸引一批迷恋者,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确信电影不同于任何一门其他艺术,它具有典型的现代性”。恰恰是伍迪·艾伦,在精妙的视听语言与场面调度中将现代城市空间投射为型塑人物性格的容器。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他用看似不经修剪的大段对话,写实的场面调度,微妙含蓄却准确的色彩运用,令复杂微妙的情绪兜兜转转,最后轻轻落下,一个令人莞尔的结局足以让观众满足地起身迈入纷扰的现实。 (作者郭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文艺与文化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
2022-03-182019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制度环境上,健全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普法工作。2021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指出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依法依规推进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2022年1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对于推进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市场监管系统全面推进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从而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监管效能,推动构建信用导向的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司信用监管是市场监管部门对公司市场行为进行监管的一种新手段,是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公司的市场行为是否合规、合法,对其进行信用评级,进而实施分类监管的总称。信用监管是经济法调整市场的一种体现,经济法作为典型的“现代法”,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与国民的关系进行调整。为了实现这三大关系的调整目标,经济法通过公权介入和私权介入的方法进行调整,公权介入又分为指令性调整、指导性调整,其中指导性调整方法是国家机关为引导公民和法人的经济活动符合某种既定的经济干预目标而实施的非强制性的调整方法,主要表现为引导、劝告、建议和告诫等。信用监管就是指导性调整方法的一种表现。在信用监管中,市场监管部门对于信用较好的公司采取分类监管,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公司将实施重点关注。实施信用监管是信用经济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维护市场秩序层面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引导公司形成自觉守信、守法的社会氛围。 实施信用监管是市场经济对市场监管形式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其中近10年就新增了1亿户。市场主体的激增,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对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监管能力、监管智慧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2014年以来,我国社会信用建设进入快车道,对公司的信用监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政策准备阶段(2014—2016年)。2014年,国家先后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公司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对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市场监管部门实施公司信用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阶段为具体实施阶段(2017—2018年)。目前,我国已有21个监管部门开展了公司信用监管,24个省份出台了省级立法,所有省市均建立了信用监管平台,国家层面建有全国公司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第三个阶段为优化整合阶段(2019年至今)。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公司信用监管的方式方法。2019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全国11个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试点,试点地区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本地区监管需要的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通过将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措施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对于推进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 进一步推进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效能的迫切需要,对于优化监管资源配置,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公司信用更正、更新和修复机制,实现公司信用管理动态化 2021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公司对于自身的信息和信用评级应具有知情权、异议权和修复权。当市场监管部门对外公示公司信息时,如果存在可能对公司商誉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应向公司发出告知通知书,尊重公司的知情权。同时,公司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负面信息作出认可或不认可的表示,不认可时应提供相关证据,以确保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信息准确无误。为保障以上权利,市场监管部门构建了公司信息更正、更新及修复机制。 公司信用监管是一个动态化管理过程,只有建立“可上可下”“可进可退”的动态信用监管机制,才能使市场领域的公司信用监管获得可持续发展。公司在信息归集的过程中应保障基础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相关行政处罚和信息检查应不断更新,及时反映市场监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情况,确保信用产物的公正性。 公司信息的更正是对公司信息归集中的错误信息予以纠正,公司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也可以向信用市场中的信用服务机构提出,再由该机构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核实,以保障公司信息的准确性。 公司信用的修复是实现科学的市场信用监管的基础。信用评级应是一个动态联动机制,公司信用评级也应做到动态更新。当公司在一定时间段内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检查,无新增违法行为或消费者举报、投诉等情况,信用评级机构应重新对其进行评级,一些公司的信用等级将得到修复。信用评级机构应提供修复服务、协助公司维护信用,而市场监管部门应对修复中存在的欺诈行为进行处罚。 加强信用立法,努力实现智慧化监管 加强信用立法已经成为信用经济下实施市场监管的前提,但这并非意味着要颁布一部全国性的信用法。信用监管只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全过程的一种手段,针对信用监管的征信、评信和用信环节,颁布一部统一的行政法规更为切实可行。 目前,征信环节已有《公司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评信环节颁布了《对于推进公司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信用评价机构所选择的标准,对信用产物和评级划分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用信环节中联合惩戒的法律依据也需进一步明确,对于信用欺诈行为同样需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通过并实行统一的行政法规,才能使新构建的信用监管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才能使市场监管中的信用监管做到协调一致,从而最大化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 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区块链、VR、AR和MR等新技术接踵而来,不仅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市场监管的方式和方法。技术监管已经成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抓手,也为信用监管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信用监管的基础在于对公司信息的归集,监管的风险在于识别公司信息的准确性,即使在信用监管中建立了新的信用监管体系,但依然存在两个问题难以回避。一是信息依旧不够对称。市场监管部门和信用服务机构需要充分掌握广大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降低了信用产物的科学性,也影响着分类监管的公正性。二是信息归集成本过高。我国公司数量众多,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归集时,除公司自主申报外,更多的是依靠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去归集。推行信用监管的目的就是要把市场监管部门从原始的资料审核中解放出来,但此举又会让监管部门陷入大量的信息归集过程中,而信息归集却又是信用监管的源头,也是分类监管的基础。 当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进一步优化信息归集提供了可能。区块链是一群分散的客户端节点,这些节点通过一定的算法获得记账的权利,任何区块链网格上的节点,都可以观察到整个总账。区块链数据由每个节点共同维护,每个参与维护节点的区块都能复制并获得一份完整的拷贝。按照这样的技术设置,所有的市场监管主体和公司都成了一个区块,所有公司的市场行为都将被记录且不能被篡改,所有公司的市场行为将更加透明,所有的主体都可以共享这些信息。互联网世界的高速发展,算法技术的日新月异,实现技术监管和智能监管已成为未来市场监管的重要课题。 (此文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共同审定,作者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法治宣传专家团成员,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
2022-03-18【陕西日报】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别苍蝉辫;丑迟迟辫蝉://别蝉产.蝉虫诲补颈濒测.肠辞尘.肠苍/辫肠/肠辞苍迟别苍迟/202504/26/肠辞苍迟别苍迟冲905131.丑迟尘濒
春风拂古镇,光影映笑颜。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用影像讴歌新时代发展成就,4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组织40多名社区摄影爱好者前往商洛丹凤开展“光影记录新时代·镜头拥抱好春光”主题摄影采风活动。 四月的棣花古镇,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在烂漫春光中用镜头捕捉古镇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青砖黛瓦间绽放的春花、修缮一新的传统民居、游客脸上幸福的笑容,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重点记录的题材。 采风活动不仅为社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平台,用影像讲述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同时也将满园春色尽收镜中,更让大家通过实地采风,深刻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的新变化。参与者们纷纷表示,要用更多优秀摄影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记录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 社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用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金山) 责任编辑:汪瑢 【群众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居民摄影采风活动 https://www.sxdaily.com.cn/2025-04/27/content_11154742.html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约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并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陕西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出席活动。签约仪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孙昊亮主持。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建立合作机制,聚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专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精品项目和精品课程,不断拓展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持续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可及性,切实提升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效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共同发展。 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高级顾问马治国教授授课 签约仪式之后,由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联合主办,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承办的“面向丝绸之路地理标志应用人才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通过本次培训,希望以地理标志人才培育为切入点,推动地理标志产物和服务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应用实践与创新发展。 西安报业全媒体 彭峰 【西安发布】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1548/7119642.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