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网讯 5月19日,自治区“法治讲堂·逢九必讲”法治培训第二讲开讲。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委员、自治区政法系统5个单位党委(党组)班子成员、自治区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48个成员单位分管厅级领导参加学习培训。 自治区落实普法责任制各成员单位联络员(政策法规处处长)和自治区机关、大中专院校、国有大中型公司、中央驻疆单位(部门)政策法规等部门在新疆司法警官学校分会场参加学习培训。 全区共设8184个分会场,近12.5万名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服务人员参加培训。 当天,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李康宁围绕“积极推动民法典实施,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主题,在西安通过远程视频授课。 李康宁教授从法律的本质看民法、民法与民法典(实质与形式)、编纂中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中国民法典的逻辑创新、总则、分则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为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服务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参训人员表示,此次民法典专题培训收获大、触动深、效果好。特别是李康宁教授的专题辅导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生动直观、贴近生活,很接地气,尤其运用案例对民法典重要知识点的解读和阐释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让参训人员很受启发,大家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更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要着力构建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努力为平安新疆、法治新疆建设作贡献。
2022-05-20(陕西新闻联播) 为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推动疫情防控工作依法依规高效进行,《陕西新闻联播》今天起推出《履行法定义务筑牢防控屏障》系列报道,邀请相关专家围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公众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支持配合防疫工作。首先来看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邱昭继解读: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邱昭继介绍,2020年1月,我国将新冠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那么,故意隐瞒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造成新冠病毒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邱昭继举例,2020年1月,在湖北打工的田某某回到山东老家,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后,在当地镇医院、县医院就诊时,面对多次询问均故意隐瞒自己的旅居史,最终被诊断为新冠肺炎,造成医护人员及同病房病人共37人被隔离观察。田某某行为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据介绍,目前较为突出的涉疫违法行为主要有三类,一是拒不执行政府防控要求的行为,如违反政府发布的有关封控、管控区管理规定,拒不配合防疫检疫、核酸检测等。二是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三是故意隐瞒活动轨迹、拒不配合流行病学调查的行为。这些违法行为,既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人身健康的漠视,也扰乱了防疫工作正常秩序。 (记者?宋蕊?黄璞)
2022-05-18“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彰显中国发展信心 相凯宇 越是风云变幻,越要把握历史主动;越是任务艰巨,越需保持战略定力。在这个动荡变革的世界,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的中国,如何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迎难而上、奋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的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显著优势作出精辟概括。“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彰显中国发展信心,为新时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注入了强大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彰显独立自主的“骨气”。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百多年历程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依靠和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以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刚毅不屈的品格,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变成了繁荣富强的中国,让受尽磨难的人民拥有尊严与幸福,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坚韧不拔的“骨气”,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彰显中国之治的“底气”。制度是一个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事关根本、事关长远。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在目标指向上具有明确的发展要求,在体系建立上具有完整的结构内容,在效能发挥上具有巨大的实践成果,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无论是破解摆脱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在重大任务和挑战面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彰显经济发展的“锐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刷新“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绩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能”。面对疫情挑战,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活力强、回旋空间大。实践证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健的特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经济定会以一往无前的“锐气”,在新起点上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四、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彰显社会治理的“正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建设法治中国,培育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保障公民发展权利,使“人人皆可出彩”的中国梦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生根开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切实增强——诚实劳动、吃苦奉献受到尊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蓝天绿水、宜居生态逐渐成为生活常态,就业、就医、住房、教育、养老等关涉民生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更加高效便捷舒畅;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逐年上升——建设平安中国,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中国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正气”,为释放强劲的发展活力提供有力支持。 五、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彰显团结奋斗的“朝气”。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浴血奋战赢得革命胜利,发愤图强改变贫穷落后,锐意进取坚持改革开放,守正创新书写时代新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自信自强,是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基因,也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创造新的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成果,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这一切充分彰显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勇担时代使命,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自信自强、不懈奋斗的蓬勃“朝气”,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阔步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既是经验结晶,又启迪未来;既是理论遵循,又是实践指南;既回答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也揭示了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无论前方还有多少风险挑战,我们都要正视困难不畏惧,坚定“时与势在我们这边”的信心。让我们走好“必由之路”,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05-16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表达党对青年的殷切期待。1937年,为了培养抗日干部,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1938年4月1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举行第二期开学典礼上讲道:“今天陕公开学,我应当送点礼物。但是,我没有多少东西,只能送你们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我的礼物就是这两件,好不好,你们再想一想。我想是有用处的,只要我们有一个一致的政治方向,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而且坚持这一方向和作风,就可能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陕北公学始终牢记培养革命先锋队的主要任务,向民族解放战线输送了大批抗日新生力量,掀开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教育的全新篇章。 中国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悉心培育下,始终与祖国同向、与民族同行、与人民同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成立初期就重视青年思想意识的统一。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帮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开展军政教育、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各类学校和训练班,一大批青年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战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青年踏上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加入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争做保家卫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在团中央的组织下,组建青年监督岗、青年扫盲队,参加修路义务劳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在党的培育下,青年人铸就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党培育青年把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把劳动竞赛与青年学科学、学技术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广大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技能本领。党注重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四有”新人,帮助青年把远大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勇于创新创业,青年成为素质过硬的“排头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为青年一代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精神空间。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供根本政策指引。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选择,让青年真实感受党的关爱和期盼,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党的殷切期待,也是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培育青年的工作任重道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当好青年一代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 抓好青年党史团史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建团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期,要持续推进青年党史、团史学习教育,充分利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从实际出发,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加强青年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指导和加强各级团组织建设,强化团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各级团组织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从严管团治团。严格团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注重突出政治品质、工作实绩,强化团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培训,使青年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党性修养和工作专业化水平。在各级团组织的带领下,引领广大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厚植青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发挥组织优势,引导青年练就担当大任的过硬本领,投身建功立业的伟大实践。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投身民族复兴的奋进之力。百年征程的历史经验表明,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各级党组织、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力,支持青年发展,培育青年努力紧跟时代脚步,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增长新本领、新才干,引导青年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争做党和人民的先锋分子。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团委书记】
2022-05-165月13日,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赵璟主持召开市委政法委员会2022年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政法单位工作汇报,研究推进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不断提升服务保障中心工作的能力水平。市法院院长赵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明等委员参加。 会议强调,市级政法各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扛实扛牢维护稳定的政治使命,始终绷紧责任落实之弦,全力以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主动服务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政法价值。要依法从严从快打击处理涉疫情违法犯罪,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提供优质法治保障。要贯彻落实好《政法工作条例》,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任务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前,市委政法委员会全体委员先后走访调研了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知识产权法庭、“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三个中心”、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暨第二国际商事法庭,通过走访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增强了推动西安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杨春燕) 视频网站: http://v.xiancity.cn/folder6/folder75/folder81/folder148/2022-05-14/240316.html
2022-05-15西安新闻网讯5月10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承办的“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举行开班仪式。来自哈萨克斯坦、泰国等教育机构的150余名师生相聚云端,开启以“当代中国与西安”为主题的团组交流。 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以“当代中国与西安”为主题,包括语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与西安三大课程模块,为期两周共20课时。三大模块均设计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帮助其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细节,感受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真正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张荣刚表示,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拓展与哈萨克斯坦和泰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实施针对丝路沿线学生、以电子商务为主题的“丝路空中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希望借助“汉语桥”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哈、中泰的文化交流,筑牢中哈、中泰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之桥。 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院长塔勒哈特·马木尔乌勒表示,两所学校自2017年建立合作关系至今,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和情谊,“汉语桥”的举办,让汉语言文化交流跨越地理界限。希望同学们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气息的同时,取得丰硕学习成果,希望两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 泰国斯巴顿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军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泰国愈发注重开展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相信通过“汉语桥”项目所构筑的在线桥梁,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成。 “汉语桥”授课教师代表师怡表示,中哈、中泰一直保持友好合作关系,贸易往来深入,人文交流频繁,希望学员们通过“汉语桥”学习,成为中哈、中泰间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国际哈中语言学院学生沙米娜·卡提雅和泰国斯巴顿大学学生黄明涵发言,他们表示“汉语桥”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一定会勤奋认真学习,尽情交流分享,提高汉语实践能力的同时,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 5月10日至23日,学员们将学习由十余位专家主讲的《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发展》《中国当代经济成就》《中国文字》等11门直播课程,以及《丝绸之路与西安》《西安阔步向“长安”》《中国书法文化》《中国茶文化》等9门录播课程,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建设成就。 据了解,“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是西北政法大学于2021年向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申报并成功获批的针对丝路沿线国家学生开展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短期课程,课程采取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方式。项目旨在增进海外青少年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了解,满足其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保持海外青少年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学生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加强中外语言教育交流。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闫珅
2022-05-14新华网西安5月11日电(记者许祖华 薛天)10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承办的“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开班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来自西北政法大学以及哈萨克斯坦、泰国多所教育机构的150余名师生相聚云端,共同参加开班仪式。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张荣刚表示,中哈、中泰树立了相互尊重、与时俱进、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典范,学校积极拓展与哈萨克斯坦和泰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希望能借助“汉语桥”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哈、中泰的文化交流,筑牢中哈、中泰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之桥。 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院长马木尔乌勒表示,该校与西北政法大学自2017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和情谊。此次“汉语桥”的举办,让汉语言文化交流克服疫情影响,跨越地理界限。他希望学员们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气息的同时,取得丰硕学习成果,同时希望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据了解,“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是西北政法大学于2021年向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申报并成功获批的针对丝路沿线国家学生开展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短期课程,课程采取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语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与西安三大课程模块,为期两周共20课时。 据介绍,该项目旨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增进海外青少年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了解,满足其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保持海外青少年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学生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加强中外语言教育交流。(完)
2022-05-14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我省引起热烈反响 本报讯 (记者 吕扬)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我省高校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抓好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重大任务,精辟阐述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鲜明论述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深厚内涵,生动描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对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基本点,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全方位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国家和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大力量。”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说,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都起源于陕北公学,同属于法学教育的主力军“五院四系”之列,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任务。西北政法大学有85年的办学历史,扎根西北、培育桃李、厉行法治,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作为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直接继承者,学校开展红色文化、红色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校史,增补学校“红色家谱”,持续开展“红色传统育人行动计划”,打造“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辅渠道相互促进、理论实践相互印证”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扎实推进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模范大学创建,把红色基因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形成了蕴含深厚红色文化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一定会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育人阵地,培养更多让党放心、不负人民的高素质人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瑞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让我们深感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学校宣传思想战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科学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凝聚思想共识,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单林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观摩思政课现场教学,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突出价值引领,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载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认识,引导他们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2-05-06西安新闻网讯 日前,西北政法大学举行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座谈会。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师生代表及司法工作者代表结合学习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体会。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研究生院院长孙昊亮、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马成等人分别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法治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教学、新文科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为法治中国、法治陕西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 该校民商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思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研究生任艺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表示,将用奋斗和担当点亮青春,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西安市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主任张艳娟、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纪胜利分别以《努力奋进 砥砺前行 做新时代优秀司法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为题,结合司法实务工作,交流学习体会。 该校校党委书记孙国华在讲话中指出,全校将全面系统学习,加强研究阐释,推动学习转化,更加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有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切实以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力以赴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学校将在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赓续红色血脉,深化红色文化育人模范大学创建工作;德法兼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塑造“大先生”,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他强调,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讲话精神化作实际行动,做到常学常新、常用常新、常践常新,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 通讯员 张佼
2022-04-30为全面推进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4月26日上午,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与西北政法大学联合举办“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 共育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座谈会暨“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法科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雁塔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云峰指出,“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审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承载着新中国红色司法文化“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的精神内核,是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重要思想方法,是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法科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的落成,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司法实践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加强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此次与西北政法大学加强合作,为双方充分发挥司法实践优势和学术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互促互进,合作共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李云峰希望以此次揭牌仪式为契机,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赓续司法为民红色血脉,打造法院与院校合作“人才高地”新品牌。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此次与雁塔区法院两个实践基地的揭牌启用是深化院校合作,实现审判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互融合促进,共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务实行动,双方将始终本着“互补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推动人民司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水平的提升,不断促进法学研究、法治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在随后召开的“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 共育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座谈会上,李云峰院长介绍了雁塔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范九利校长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教育与科研工作情况。双方还结合各自工作就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务求取得实效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安市人民法院副院长赵海峰就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不断加强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完善合作机制,制定具体的建设实施方案,细化教学研讨模式和机制,将此项工作实质化运行,切实发挥“两大基地”的功能作用,为提升院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法院审判工作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二是强化法律实务,紧紧围绕“六个院”建设目标,加强理论和实证研究,着力破解构建权责一体的审判权运行体系、加强类案规律化和个案特质化研究、统一法律适用、提升案件审执质效等重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三是多出科研成果,以“两个基地”揭牌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研交流,实现“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作用,推进法院审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力高校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司法理论成果与审判实务有机结合、落地见效。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哲浩 李洁)
2022-04-30【陕西日报】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别苍蝉辫;丑迟迟辫蝉://别蝉产.蝉虫诲补颈濒测.肠辞尘.肠苍/辫肠/肠辞苍迟别苍迟/202504/26/肠辞苍迟别苍迟冲905131.丑迟尘濒
春风拂古镇,光影映笑颜。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用影像讴歌新时代发展成就,4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组织40多名社区摄影爱好者前往商洛丹凤开展“光影记录新时代·镜头拥抱好春光”主题摄影采风活动。 四月的棣花古镇,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在烂漫春光中用镜头捕捉古镇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青砖黛瓦间绽放的春花、修缮一新的传统民居、游客脸上幸福的笑容,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重点记录的题材。 采风活动不仅为社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平台,用影像讲述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同时也将满园春色尽收镜中,更让大家通过实地采风,深刻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的新变化。参与者们纷纷表示,要用更多优秀摄影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记录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 社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用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金山) 责任编辑:汪瑢 【群众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居民摄影采风活动 https://www.sxdaily.com.cn/2025-04/27/content_11154742.html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约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并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陕西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出席活动。签约仪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孙昊亮主持。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建立合作机制,聚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专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精品项目和精品课程,不断拓展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持续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可及性,切实提升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效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共同发展。 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高级顾问马治国教授授课 签约仪式之后,由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联合主办,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承办的“面向丝绸之路地理标志应用人才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通过本次培训,希望以地理标志人才培育为切入点,推动地理标志产物和服务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应用实践与创新发展。 西安报业全媒体 彭峰 【西安发布】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1548/7119642.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