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讯 (记者 张鑫 实习生 吴雯)7月30日下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次专题讲座,邀请西北政法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谢德成教授作了题为《劳动合同法的重大变化及价值目标》的专题讲座。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常务副主任杨永茂,副主任罗振江、李晓东、刘维隆、黄玮、张道宏和秘书长桂维民等出席讲座,副主任赵德全主持讲座。 据悉,从8月中旬开始,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将组成6个小组,分别由省人大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带队,分赴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商洛、安康8个市,重点对《劳动合同法》实施的9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执法检查。讲座中,谢德成从劳动合同法的若干重大变化和劳动合同法的价值目标两大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对劳动合同法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搞好即将进行的执法检查具有一定的帮助指导作用。 赵德全在主持讲话中指出,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和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促进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省人大常委会确定将劳动合同法的执法检查作为今年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从6月下旬开始在全省开展对劳动合同法的执法检查活动。他强调,各检查组要进一步学习了解劳动合同法及有关规定,在执法检查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着力研究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执法检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省级有关部门、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和省人大机关干部听取了讲座。
2008-08-04检察日报讯(记者岳红革) 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陕西省西安市检察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为干警开设“视频课堂”。7月22日,该院专门邀请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杨宗科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国情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辅导报告,全市14个区(县)检察院的干警借助该市检察机关视频会议系统共同进行了收看。
2008-08-04我省首个劳动法诊所开业 陕西日报讯 (记者 李艳 实习生 王菲)6月18日,免费为遇到劳动争议的劳动者提供咨询、代理等法律服务的西北政法大学劳动法诊所在该校南校区正式开业启动。据悉,这是我省暨全国法学院开办的第一个劳动法诊所。 该诊所是由美国国际劳工权益基金会资助,由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创办的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与劳动法律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涉及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不接受用人单位委托。诊所在运作过程中,将由西北政法大学的专职劳动法教师、专家和专职劳工维权律师指导学生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法律法规咨询、接受劳动者委托担任其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代理人等法律服务。接受劳动争议代理案件的范围为: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接受劳动者委托后,诊所将指定1-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代理人在律师的指导下出庭代理案件。对于家庭贫困的劳动者,诊所还将提供食宿和交通补助。诊所咨询电话为029-88182625。 美国国际劳工权益基金会律师、劳动法诊所项目官员布朗表示,希望通过该项目在陕西的运作,让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享受到法律代理服务,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权益。。 劳动法诊所项目启动 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西安晚报讯 (记者 高雅 实习生 张娟) 受国际劳工权益基金会(ILRF)资助,“劳动法诊所”项目即日起在西北政法大学启动,今后将义务为所有劳工提供专业法律援助。进城务工人员遇到劳动争议纠纷,如经济困难,专业法律人士还将免费出庭帮他们打官司。 “劳动法诊所”是由国际劳工权益基金会资助,由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创办的劳工法律服务机构。成员共有40余人,由劳动法专家、法律专业师生、维权律师组成。即日起,他们将向广大劳工义务普及劳动法律知识,以电话、网络、面谈等形式进行法律咨询。除此以外,还将接受劳工委托,免费担任其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的代理人。代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包括,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2008-06-242008-06-10
2008-06-10
由地方人大常委会正式任命陕西学者挂职副检察长有位有权 本报讯 记者台建林 通讯员史茂芹 过去,学者到基层政法单位挂职,通常只是挂个虚职。这回,西北政法大学杜发全教授到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那可是履行法定实权,因为他是通过雁塔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正式任命的。 雁塔区是西安市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新型、复杂案件较多。近年来,雁塔区检察院刑事案件总数及人均办案数居全省基层院之首。与此同时,办案力量明显不足,检察官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疲于办案也造成检察官知识更新缓慢,执法理念转变较为滞后。 雁塔区检察院党组研究并商区委组织部、政法委同意,决定开展检校合作,每年从西北政法大学选聘一名45周岁左右,身体健康,副教授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刑法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且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学专家挂职担任雁塔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不占编制、不发工资,并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由区人大任命,聘期一年。 接到请示后,雁塔区委召开常委会研究,通过人事任免事项。5月29日,西安市雁塔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任命杜发全教授为雁塔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副检察长。 杜发全教授是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刑法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组副组长,还先后兼任陕西省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省反商业贿赂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及多家司法机关的顾问委员会委员。 西安市检察院任高潮检察长说:“‘人才强检’要落到实处。杜发全教授挂职担任副检察长经过人大的正式任命,能够享有法定实权。区委组织部门任命他为院党组成员,也使他能够参与该院重大案件和事项的决策。” 雁塔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同振魁介绍,聘请专家学者挂职担任副检察长,今后将成为雁塔区检察院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机制。 创新建设检察官队伍 法学专家任检察院副检察长 www.xawb.com 西安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李福民 通讯员史茂芹)近日,经西安市雁塔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任命西北政法大学杜发全教授为雁塔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副检察长(挂职),任期一年。据悉,这是我省首例专家型学者挂职担任基层检察院副检察长,也是雁塔检察院继与西北政法大学联合成立“检察理论实务研究中心”和“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雁塔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同振魁提出,队伍专业化建设是解决检察工作中问题和不足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利用雁塔区高等院校众多的区位优势,开展检校合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官队伍。这一想法引起了西北政法大学贾宇校长的强烈共鸣,市检察院和区委对检校合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同振魁检察长说:“我们希望寻找一位在刑法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且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学专家”。杜发全教授是“是一位非常合适的人选”。 聘请专家学者挂职担任副检察长,今后将成为雁塔检察院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机制。这一举措将促进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主流网站转载: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7332992.htmlhttp://news.sohu.com/20080603/n257242528.shtmlhttp://news./a/20080601/002183.htm
2008-06-03会议现场 人民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徐焱)近日,“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会议就国际动物保护立法的最新理念和发展动态,中国的动物保护和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的实际状况及全面加强中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紧迫性和现实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动物保护法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代表以及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知名教授、实务工作者20多人参加了研讨。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和来自社科院法学所、北大、清华、人大等科研院校和动物保护机构的专家7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孙江副教授做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动物法教学实践”的发言。引起与会中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孙江副教授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在经济法学院环境法专业研究生中首开动物福利法教学的情况以及由他设计和组织调研的中国动物保护状况数据分析,并提出现阶段中国动物福利观念普及和动物法专业人才培训的若干建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著名法学家马俊驹教授现场点评:“西北政法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教学实践走在了前面,为今后中国动物法的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与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共同主办,同时它也是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成立5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的一部分。 西北政法大学孙江副教授
2008-05-12三秦都市报讯(实习记者朱郁)4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韩国法研究中心成立并举行了首期学术交流会。大韩民国国立全北大学校长徐巨锡教授,大韩民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总领事俞载贤,大韩民国驻西安总领事馆金洪坤,西安韩国人协会金煊太会长以及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副校长郭捷等列席此次学术交流。 据悉,韩国法研究中心隶属西北政法学院刑事法学院,受西北政法学院科技处领导。韩国法研究中心今后还会吸收全国其他高校和司法界熟悉韩国法律且正在从事中韩法学比较研究的人员为该中心的客座或兼职研究员,以提高该研究领域在国内大学中的影响力。 (三秦都市报 - 2008-05-01) 【香港文匯報駐陝西記者熊曉芳西安電】西北政法大學日前成立西北首個韓國法研究中心,並於前日(23日)舉行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據介紹,該中心除著重研究商貿等方面的韓國法律外,還將為韓資及其它國內外企業無償提供各類法律服務,以達到促進韓國與中國中西部的經濟和學術交流之目的。 韓國國立全北大學校校長徐巨錫、韓國駐西安總領事館總領事俞載賢,以及來自中韓兩國的法學專家學者等50餘人參加了學術研討會。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表示,自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中韓兩國在各領域都進行了廣泛的合作,中國更成為韓國第一大經濟貿易出口國。他介紹說,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落實,以西安為龍頭的內地西部地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所熟悉及關注。 2006年6月韓國在西安設立總領事館,是西北地區首個外國總領事館。此外,已在西安落戶的韓國大型企業包括大韓航空、斗山重工業等大型韓企。賈宇相信,今後將有更多韓國人到中國西部觀光旅遊以及投資該地區,因此西北政法大學韓國法研究中心的成立將增加中西部地區對韓國的了解和研究,並加速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化進程。 (文匯報-教育 2008-04-25)
2008-05-04在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中,舒洪水博士搜集到了大量鲜活的案例。 文/图 记者 王丽 实习生 张文俊 36岁的法学博士舒洪水从未想到,自己和同在西北政法大学从事法学教育的4位同事,会因为一段看似简单的司法实践经历,成为中国“学院派”司法实践的力行者;也因了这次实践,高校法学人才得以充分接触中国司法活动的“原生态”,开创了一个法院与大学合作的全新模式。 转身:法学博士的法官助理角色 4月18日上午,舒洪水开始了他在雁塔区法院法官助理的又一个工作日。一大早,他就同办公室的几位同事筹划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此前,他的身份是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师。因为一次思想的碰撞,他的身份发生了短暂变化。 1996年读法学研究生,2001年毕业留校担任法学教师,2003年攻读法学博士,2006年博士毕业继续担任法学教师……一路埋头读书的舒洪水坦言,没有一天司法实践经历,是他长期以来从事法学教学的最大缺憾。 “现在好多了。每天可以接触到很多鲜活的案例。”他兴奋地翻着手边的一沓卷宗告诉记者,像对“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判断”、“共同犯罪”的界定等等,都是在接触到司法实践以后,才有了深刻的认识。说起区别来,舒博士开心得像个捡到宝贝的孩子:“区别太大了!以前,我们搞教学只能在理论问题上做文章,比如什么地位、作用和理论渊源的探讨,现在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做的东西很多,因为现实总比理论来得复杂和丰富,可以拓展的空间实在太大了。” 他举例说,像前些天刚刚接触到的一件盗窃案,3个人盗窃了价值2700元的电缆,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完全可以量刑定罪,但考虑到三人的犯罪动机,最后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这样的司法实践告诉我们,法律除考虑法律效应外,还要考虑社会效应,要在两者间求得平衡。”他对记者说。 3月24日,当舒洪水与其他4位法学硕士——国际法学院的张望平、经济法学院的倪楠、行政法学院的李瑰华、郑宁波,作为西北政法大学赴基层实践的首批法官助理,前往雁塔区法院赴任时,他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丰厚”的收获。在他前往雁塔区法院之前,他以为,这次看似简单的司法实践,大概只会带给自己一纸不出书房也能写出的调研报告。 至今,尽管只是近一个月的司法实践,但舒洪水觉得自己的全身筋骨都得到了完全舒展。他说,这样的实践让自己全身心地接触到了中国司法实践的“原生态”,接触和认识到了法律的全貌。 舒洪水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在一年的司法实践中,搜集13个典型案例,撰写一部专著。 困扰:基层法院专业人才奇缺 舒洪水等人的中国司法实践,最初萌生于雁塔区人民法院院长刘福荣的业务困扰。 刘福荣毫不讳言地表示,基层法院最大的问题就是 “人少,案多”。她掐指一算,去年全年,雁塔区法院共办结案件6323件,但在审判执行一线的法官只有43名。其中,有10名法官结案超过200件,最高达286件,人均结案数在陕西省基层法院排名第一。 其实,这种一线法官人均办结案件超标的情况,在整个西部地区基层法院都存在,凸现了西部基层法官严重短缺的现实。我省法院系统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4年,全省法院系统能够任命的法官后备人选总共274人,而每年因退休等原因离开的法官在200人左右;最高人民法院透露的数字,近年我国共流失法官1.6万人,其中多数法官是从西部地区流失;又据全国省级检察院政治部主任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01年至2005年,全国基层检察院共减员36355名,2002年至2005年,西部基层检察院检察官递减9814名,而同期新任检察官只有1362名。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去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对于在西部地区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法官助理制度试点、缓解法官短缺问题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法官助理的主要来源是法院内部的录用制书记员和其他辅助人员。在编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招录一些符合国家公务员录用条件,但是尚未通过司法考试、暂不具备任命法官条件的大学毕业生。 种种现实显示:基层法院检察院人才形式严峻,具有任职资格的人才更是难求。 今年年初,作为我省第一家试行法官助理制度的基层法院,雁塔区法院“首吃螃蟹”。记者了解到,法院在全院4个民商事审判庭推行“二二一”审判模式,也就是通过设置法官助理,搭建了“2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的审判人员组合模式,希望通过这种搭配和组合缓解法院法官短缺的问题。然而,这个尝试在实践中又遭遇了新问题。由于雁塔区法院人员编制短缺,符合条件的法官助理在短时期内一时难以配备齐全。 院长刘福荣苦苦思索:在符合最高法院规定的前提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寻求新生力量,来及时补充法官助理队伍。 她不知道,几乎在同时,同一座城市里,也有一个人正在苦苦求解类似难题。 这个人就是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 焦灼:法学博士办不了离婚案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贾宇说,近年来,我国法学院发展很快,目前全国有6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法律专业,在校法律专业学生30多万名。但在这种“人才繁荣”表相的背后,是同时期西部基层一些法院、检察院的人员构成状况令人担忧,具有司法资格的法官、检察官数量有限。 “司法考试实施之前,法官、检察官的从业人员是多样化的,有教师、转业军官和政府官员等多种知识背景的人。司法考试开始后,按规定,法院和检察院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司法考试通过证书,但现实中,司法考试是中国最难通过的考试之一……”贾校长说,法学教育中固有的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脱节,导致政法院校毕业生在法学理论和司法能力上不对称,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年来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不多。 众所周知,西北政法大学因其法学专业教育的突出在全国久负盛名。但盛名之下,作为校长的贾宇压力很大。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积极配套硬件措施,仅高规格模拟法庭就有6个,其中最大一个可容纳500多人,全部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标准建造。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模拟法庭中曾经发生的一幕,让贾校长心生忧虑。学校曾在模拟法庭审理一起离婚案子,一位法学博士当日充当法官。让大家非常意外的是,这个理论知识突出的博士愣是没把案子审下来。前些年,西北政法大学曾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设研究生进修班,学校委派的老师给中院的法官讲解法律条款、法规制定、法学教育历史发展等问题,但在法律运用、操作、实践方面却不敢讲,张嘴就闹笑话,法官们意见很大。 “这些事实就是传统教学模式遭遇现实尴尬的最直接体现。”贾校长说。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杨宗科也同样心怀忧虑。他认为,理想的法学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学校希望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能尽快了解我国基层司法现实,将理论和司法实践有机结合,为陈旧的法学高等教育寻找突破口。 但是,这个突破口在哪里?怎样才能实现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的“联姻”?贾宇、杨宗科一直在思考。 碰撞:院校合作的全新司法实践模式 今年春节前夕,贾宇校长遇到了刘福荣院长,一个大胆设想新鲜出炉了——组织西北政法大学的青年教师到雁塔区法院担任法官助理,在给法院提供人才的同时,也让教师充分接触中国司法“原生态”实践。“学院派”苦于缺少实践、“业界”困于没有专业性人才的难题解开了。 很快,雁塔区法院党组紧急召开会议,研究落实这一方案的具体细节,形成了《对于聘请西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到法院担任法官助理的实施意见》。 几乎同时,校长贾宇召集学校其他领导开会商讨。春节期间,这一想法就作为制度确立了下来。学校规定,法学专业的中青年教师都要到基层挂职锻炼一年,要有一年的助理工作经验,并要求他们实践期间搜集、分析案例,以便日后教学宣讲,实践成绩将和职称评比挂钩。 记者看到的西北政法大学《教师受聘兼职法律职业岗位管理办法》中规定:具有助教以上职称,身体健康,综合素质较高的法学专业在岗教师,轮流受聘司法机关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等岗位一年。为了鼓励教师到基层参加司法实践,学校也给予优厚待遇:对具有在司法实践部门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等岗位累计不低于12个月的全职工作经历,且受聘期间考核合格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司法实践部门实践工作经历将作为学校今后聘任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必备条件…… “和律师、检察官相比,法官更公正、居中地裁判案件,工作程序更加严格,这应该是一条比较理想的让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学科研模式。”贾宇说,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学校将严格按计划每年派出10名中青年教师下基层挂职锻炼,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全部法学教师实践活动。而且,尝试不仅仅局限于法学专业。 目前,舒洪水等5位青年法学教师正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他们经历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动的实践,一定意义上,他们正承担着一个具有非常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有专家表示,法院与大学的合作模式开创了陕西省乃至全国法院系统的先河,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这也将是一次破冰之旅。
2008-05-02中新网西安4月23日电(记者 冽玮)地处内陆的西北政法大学,日前成立了中国西北首个韩国法研究中心,并于23日举行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该中心将为韩资及其他国内外公司无偿提供法律服务,促进韩国与中国中西部的经济和学术交流。 韩国国立全北大学校校长徐巨锡教授、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总领事俞载贤,以及来自中韩两国的法学专家学者等50余人参加研讨。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教授介绍说,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在在各领域都得到广泛发展,中国已连续2年成为韩国第一大经济贸易出口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西安为“桥头堡”的西部地区,被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所关注,2006年6月,韩国在西安设立总领事馆,是西北地区首个外国总领事馆。 从1998年开始,西安高新区陆续建立了一批韩资公司,业内人士称,今后将会有更多的韩国公司投资西部和来西部观光旅游,该中心的成立将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完)
2008-04-24【陕西日报】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别苍蝉辫;丑迟迟辫蝉://别蝉产.蝉虫诲补颈濒测.肠辞尘.肠苍/辫肠/肠辞苍迟别苍迟/202504/26/肠辞苍迟别苍迟冲905131.丑迟尘濒
春风拂古镇,光影映笑颜。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用影像讴歌新时代发展成就,4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组织40多名社区摄影爱好者前往商洛丹凤开展“光影记录新时代·镜头拥抱好春光”主题摄影采风活动。 四月的棣花古镇,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在烂漫春光中用镜头捕捉古镇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青砖黛瓦间绽放的春花、修缮一新的传统民居、游客脸上幸福的笑容,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重点记录的题材。 采风活动不仅为社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平台,用影像讲述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同时也将满园春色尽收镜中,更让大家通过实地采风,深刻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的新变化。参与者们纷纷表示,要用更多优秀摄影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记录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 社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用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金山) 责任编辑:汪瑢 【群众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居民摄影采风活动 https://www.sxdaily.com.cn/2025-04/27/content_11154742.html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约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并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陕西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出席活动。签约仪式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孙昊亮主持。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任刘剑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建立合作机制,聚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专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精品项目和精品课程,不断拓展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持续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可及性,切实提升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效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共同发展。 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高级顾问马治国教授授课 签约仪式之后,由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联合主办,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承办的“面向丝绸之路地理标志应用人才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通过本次培训,希望以地理标志人才培育为切入点,推动地理标志产物和服务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应用实践与创新发展。 西安报业全媒体 彭峰 【西安发布】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1548/7119642.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