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 2018年10月23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进入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应向何处去?一个蓬勃而积极的时代,需要最正能量的公共价值观。作为传播公共信息、引导公共舆论的核心工具,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和新媒体的不断变革,新闻传播的学科价值究竟应如何准确定位、如何适应变化、如何引领实践,既是该学科领域研究生广泛关切的问题,也是这一学科的青年学子们困惑求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正是日前于西北政法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的主旨所在。

10月20日至21日,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来自媒体的业界专家,以及全国30多所高校的40位优秀研究生相聚西安,共襄盛会。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在全国上百篇研究生论文投稿中,论坛主办方学术委员会认真评选出四十篇论文进入现场评比阶段,于10月20日举行的分论坛上,经由研究生现场宣讲和专家组打分,最终评选出了第二届“何微新闻奖”的一二叁等奖获奖青年学子。同时,此次论坛还通过新闻传播学科编辑论坛、院长论坛等活动,多方面引入观点,就新闻传播学科、特别是政法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和研究问题究竟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何微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和新闻思想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何先生历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副社长兼北京分社社长,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陕西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等职务;何先生学术成果丰硕,撰有《新闻科学纲要》《对于古代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等新闻学着作,在新闻史上与“北甘南王”齐名,享有“西北何”之美誉。

为了继承和发扬何微先生的精神,西北政法大学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何微新闻奖”的研究生论文评选活动。

正如10月20日的开幕式上,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漆思教授致辞中所言:我校连续两届开展“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的初衷,是为了深切缅怀何先生的新闻业绩和教育贡献,追思何先生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不懈奋斗的高尚品格,表彰优秀新闻传播学子,以及搭建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交流的平台。

论坛主办方代表,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记者》杂志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文璐女士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一个交流碰撞学界业界新思想、新情况、新观点的平台,是一个培养与输送人才的契机,也是激励优秀研究生的加油站。“希望通过以何微先生命名的这个奖项,能够发掘人才,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文璐表示。

“在会议扎堆的季节,多以知名学者参与讨论为主,而面向研究生的论坛则是少见的,这正是其价值及难能可贵之处。”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志武教授指出,青年是学科的未来,希望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年轻的学者敏锐的眼光,严谨的学术训练,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青年学子:学术思考紧密联系时代】

本次论坛的入选研究生论文大多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话题紧密相关,如算法新闻、大数据伦理等。根据参赛同学的现场表现以及此次研究生论坛的初评、盲评的综合得分,本次“何微新闻奖”最终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叁等奖12名以及优秀奖20名,并于10月20日下午举办了颁奖典礼。其中,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曹然、重庆大学的赵帅杰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赖凯莉等叁名同学喜获一等奖。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飞,何微先生长子何安琪等为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参加此次论坛评选活动,我很感谢评委老师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获得一等奖的曹然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想。重庆大学的赵帅杰表示,感谢此次论坛为入围的同学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大咖、交流学术的平台和机会,从中开阔了视野,在会议满满的仪式感和节奏紧密的发言中,得到了锻炼,受益良多。

参会的研究生代表、华东政法大学的王迪同学也称,交流是学术创新的阶梯,也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何微论坛能够为初入学术大门的懵懂学子拨散迷雾,指导方向。

【学术编辑:研究要避免盲目求新】

为了更好地探讨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10月20日晚,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论坛顺利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记者》杂志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文璐,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编辑马婧,《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陈利云,中宣部研究员秦强,《人民法院报》总编室副主任徐光明,《人民周刊》副社长兼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编程文静等学术刊物编辑与参加论坛的师生一起,讨论了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出路。

学术编辑们强调,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应进一步加强学术讨论与实务经验的融合。文璐指出,就目前来看,学界与业界在新闻期刊论文上融合度不够,学界论文论述精到全面、逻辑性强、规范度高,具体详细,有诸多注释出处,因此可研究的价值更大;而业界论文的优势则在于实践性强、可信度高、对当下热点把握度高,语言生动活泼,有感染力。但业界论文大多只限于个人的经验总结,对于事件的本质未做深入探究,学术研究价值不高。二者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还应避免盲目求新,做好内功。隋岩教授就强调,当今不少媒体对新现象的报道繁多,缺乏对现象深层次的分析,导致报导没有深度可言,希望新闻人能用更具有学理性的新闻来吸引眼球;同时新闻人需要涉猎更多学科,借其他学科之力之视角,来研究解决新闻学问题。

此外,学科的发展还不能脱离时代的背景。中宣部秦强研究员强调,“聚民心,展形象”是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定下的高要求,也是一切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院长论坛:借力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本次论坛上,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应如何提升,参会的诸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当前,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普遍面临着需要加强与实务界“接轨”的问题。参会的部分院长表示,高校的新闻类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实务导师的聘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

如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就指出,新闻教育本来就应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想要引进的实务类师资虽然很多是业界资深媒体人,实操能力突出,可由于不具有博士学位,难以适应高校的职称晋升路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黄俊雄教授也表示,实务人才的培养上缺少资金的投入,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也不高。

对于政法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而言,除了对接实务,还需要探讨学科的定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教授就表示,政法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法学学科的支持,需要加强自身在传媒法治方面的研究。

“新闻传播从以前的小学科发展为社会显学,需要提出困惑,讨论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才能引领社会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已经是时代命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所指出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新闻传播学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实务则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体工具。借助此次“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帮助新闻传播学科的青年学子进一步厘清发展目标,青年研究者进一步明确担当使命,正是论坛举办的初心所在。

未来,带着这份初心,相信有更多新闻传播学科的青年人才将会参与到对何微先生精神的继承中来,参与到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建设中来!

(撰稿:新闻传播学院 宦佳)

相关新闻

  • 2025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法学类“校友单位”招聘会暨普通高校法学类毕业生联盟招聘会在我校举办

    3月19日,2025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法学类“校友单位”招聘会暨普通高校法学类毕业生联盟招聘会在我校长安校区天平楼广场举办。招聘会吸引了省内外190余家用人单位热情参与,带来3400余个优质岗位,涵盖律所、公司法务、司法机构、科研院校等多个领域,为广大学子打开通往职场的大门,我校、联盟高校以及省内其他高校共3000余名毕业生前来求职。 招聘会现场热闹非凡,毕业生们手持精心制作的简历,在各个展位间穿梭,积极与用人单位代表沟通,仔细询问招聘要求、薪资福利、晋升渠道等关键信息。校友单位展位前人气高涨,排起长队,凭借对母校的了解与归属感,与毕业生们交流更为顺畅。校友们表示,希望借此机会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助力他们成长。 为了让毕业生求职更顺利,学校在招聘会现场设立特色咨询服务点。专业老师和工作人员为毕业生详细解读就业政策,提供劳动法律咨询、简历优化建议,同时开展考公考编、征兵、留学、西部计划等咨询服务,从多方面为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学校安排大量志愿者协助公司布置展位、引导学生应聘,保障招聘会高效有序进行。? 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副校长孙昊亮、赵全宇来到招聘会现场,对前来招聘的单位表示欢迎与感谢,走访各个展位,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亲切交流,询问求职进展情况,为毕业生加油鼓劲。学校就业工作相关负责人与各学院相关负责人、毕业生辅导员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推进校企合作,关心毕业生就业去向和意向。 此次招聘会搭建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良好平台,促进我校与招聘单位的深度交流。学校后续将继续推进“招聘+宣讲”“走出去+引进来”的就业工作模式,深化校政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持续做好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工作,助力2025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供稿:招生就业处 撰稿人:徐卓远 审核人:孙静)

    2025-03-20
  •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召开“学风建设我先行”学生骨干座谈会

    3月16日,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青芒”工作室在“枫桥”一站式活动中心召开“学风建设我先行”学生骨干座谈会。 学生骨干们分别从学习自觉性、学习氛围营造、纪律考勤管理、考风考纪建设、到课率提升、考研率促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分享,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各年级辅导员老师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并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对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所展现出的带头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学生骨干座谈会是学院深入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优化奖励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强化典型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内在驱动力,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作为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创新平台,“青芒”工作室也将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多措并举助力学风建设,为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撰稿:巩飞 审核:刘渊)

    2025-03-18
  • 校党委书记赵万东一行赴吉尔吉斯斯坦参加中国(陕西)-吉尔吉斯斯坦高等教育论坛

    3月15日,我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在吉尔吉斯斯坦参加中国(陕西)-吉尔吉斯斯坦高等教育论坛。本次论坛由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和陕西省教育厅共同举办,我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刘江平,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王树声,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顾问、总理顾问布库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部长肯季尔巴耶娃等出席,来自中吉多所高校代表近百人参加。 论坛期间,赵万东参加了我方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顾问、总理顾问布库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部长肯季尔巴耶娃的合作会谈,进行了学校推介,汇报了我校对于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并与中外教育界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表示学校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突出法学学科优势,结合法律研究与服务实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中亚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师资交流、科研合作,设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分中心,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发展,助力法治实务精进,筑牢地区繁荣稳定法治根基。 签约揭牌环节,我校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和阿拉巴耶夫国立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并举办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吉尔吉斯斯坦分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3月9日-16日,赵万东率我校代表团先后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访问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等4所中亚知名高校和盈科(哈萨克斯坦)律师事务所、哈萨克斯坦UNICASE律师事务所等3所法律实务机构,前往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座谈并赴陕煤集团吉尔吉斯斯坦中大石油项目基地开展调研,共签署合作协议7份,建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分中心2个、学生实践教育基地3个,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切实合作。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院长刘亚军、教务处处长李大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陈梦琦等陪同出访。 (供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撰稿:王英建 审核:陈梦琦)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