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五字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 2022年01月30日
  • 陕西省教育厅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西北政法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以“严”培基,完善队伍结构。该校党委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在选聘中,坚持选优配强、科学设计、严格选聘、层层把关的工作原则,全面考察辅导员的政治品质、理论水平、职业素质、业务能力、纪律规范,守好辅导员的“入口关”。近五年来,该校面向社会相继择优招聘优秀硕士研究生44人。同时,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对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选聘优秀青年教师28人担任兼职辅导员,选聘校外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杰出人才11人担任校外辅导员。配套出台有相关选聘管理办法,对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与退出机制进行规范,扎实有效地构筑起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体系。

——以“法”为要,强化制度规范。该校立足法学学科优势,将制度建设作为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近两年先后出台、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叁十余项,加强和完善学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建立涵盖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思政专项(辅导员工作)研究项目管理、辅导员岗位津贴管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管理体系,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辅导员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同时,健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学风建设等制度体系,为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该校通过岗位聘期考核、签订辅导员廉洁自律承诺书、在全体辅导员办公室悬挂《辅导员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辅导员职业行为十不准》等方式,不断强化辅导员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廉洁意识,守好工作底线和红线。

——以“赛”促训,提升专业能力。该校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工作理念,面向全体辅导员先后组织举办了思政微课比赛、辅导员工作案例比赛、形势与政策讲课与课件比赛、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专业赛事,并积极选派辅导员参加省级与校级思政教师大练兵、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全国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征集等活动。近几年来,该校先后在国家级、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13人次,获省级“思政教师大练兵”教学能手1人。通过相关赛事的成功举办和积极参与,切实提高了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层次与水平,为持续提升思政工作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学”助行,增强培训实效。该校注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坚持以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制定辅导员五年培训规划,形成了分级、分类、分模块的全覆盖培训形式,搭建起新入职辅导员培训、专业技能模块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等培训平台,并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各类校外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该校通过学工干部讲业务、“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专题理论讲座等形式,先后邀请“时代楷模”曲建武、着名国际法专家黄惠康等知名专家学者,相继开展“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等各类专业培训数十场,有效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工作视野、提升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以“优”育才,促进职业发展。该校将培养德才兼备、理实并重的高素质人才理念贯穿在学工队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多项举措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在科研提升方面,近五年投入专项资金二十余万元支持校级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和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立项35个,并通过专业评审、答辩、考核等环节,保证了科研项目开展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在校级立项的基础上,择优推荐参评省级辅导员项目与课题立项,近五年内获批15个省级课题。在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投入物力、人力支持省级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先后有“正心学风建设”和“法苑之声”等两个辅导员工作室获批,其中“正心学风建设”工作室获“陕西高校省级辅导员示范工作室”称号;同时,该校立足于已建设完成的辅导员工作站,着力推进“思政工作进公寓”,切实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在职业提升方面,在保证队伍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工作实际为辅导员的学历提升搭建平台,畅通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渠道,激发辅导员队伍发展动力。在典型选树方面,建立完备的辅导员荣誉表彰体系,通过组织评选校级“优秀辅导员”,择优推荐优秀辅导员参加省级“十佳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评选,近五年获评省级“十佳辅导员”2人,省级“优秀辅导员”3人。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红十字报】金山: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成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2022年,社区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一块“红十字服务站”标识标牌、一名热爱红十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支从事红十字的志愿者队伍、一个为群众提供红十字服务的平台、一个传播红十字的窗口。社区红十字会统一标识、工作职责公开上墙,实现“一眼定位”,拉近了红十字与群众间的距离。 为打造特色活动阵地,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建成了“党建引领的红十字文化主题广场”和“红十字活动室”,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以推进“三救三献”业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带动基层红十字骨干为主线,通过开展“红十字书籍报刊阅览”“应急救护实训”“博爱学堂”“博爱书画展”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红十字会在服务大厅配备了AED、募捐箱、急救箱、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传染性疾病防控用品,在辖区内设置“红十字宣传栏”,用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专业知识。 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融合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向。 为构筑志愿服务矩阵,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网格招募+定向邀请+驻地单位联动”机制,广泛组织动员辖区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力城市发展 贡献青春力量”系列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并发动招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了“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成效反馈”的志愿闭环,让“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成为基层治理最鲜亮的底色。 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动开展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喜爱和赞扬,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民生需求的动态响应。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整合辖区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资源,构建“15 分钟红十字服务圈”。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使健康知识普及、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直达楼宇单元。这种将人道服务嵌入网格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彰显了社区红十字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服务特质。 为深化“博爱家园”品牌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和爱心服务进社区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理发。积极联系爱心公司采购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为居民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蔬菜、水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产物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为构建“朝夕守护”关怀体系,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积极开展亲子观看儿童剧、少儿假期课堂,重阳节联欢、千人同吃长寿面,上门看望慰问和为独居高龄老人助洁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既传承了红十字精神的文化内核,又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通过人道关怀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承诺。 通过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道需求,红十字会完全可以在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让红十字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道主义的天空下,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会长) 【中国红十字报】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https://www.redcross.org.cn/redcrossol/modal.html?i=3&cla=615106147478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