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中国报道】赵馥洁:吕氏乡约与儒家价值实现方式的创新

  • 2021年06月03日
  • 中国报道杂志社官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中国报道(李毅 报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然而,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们的前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比如赵馥洁先生,长期躬耕于讲坛,培养莘莘学子,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著述等身。适逢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中国报道人物访谈栏目特意向先生约稿,以先生学人的眼光来阐释乡约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下面是先生的文稿,以飨读者。

吕氏乡约与儒家价值实现方式的创新

儒家不但创立了系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而且十分重视价值的实现方式。儒家的价值实现方式,在先秦孔孟原始儒学时期是以个体人格和朝廷权力相兼顾、相结合为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而以个体人格为基础。孔子认为价值实现不靠天命,不靠神力,而靠人的努力,所谓“人能弘道”。而人主要指的是作为个体人格典型的君子和作为政治权力代表的君主。他说“君子怀德”、“为仁由己”、“我欲仁则仁至矣”,这是指君子言;又曰“为政以德”,此乃指君主言。孟子也以“仁人”与“仁政”、“独善”与“兼济”相兼顾、相结合为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汉代自“独尊儒术”以后,则以统治权力为实现“叁纲五常”核心价值的主要方式。到了北宋时期,儒家的价值实现方式发生了变更,就是在个体和政权实现方式之外,出现了以民间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实现新方式、新力量。而这种新方式的标志就是“吕氏乡约”。“吕氏乡约”的价值核心是道德。“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核心价值是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萧公权说;“所约四事,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作范围之外。衡以近代之标准,实非完备之自治。”

作为道德价值实现新方式的标志,“吕氏乡约”的主要特色是:

1. 道德观念的规范化。吕氏乡约把儒家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精神制订为道德行为规范,书于文本,宣于众口,以便于遵循和实行。语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观念规范化是相约者遵守的条件。

2.道德理念的具体化。乡约把抽象的理念具体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事项。以具体事项体现理念。便于把握,便于生活化,更接地气。清代陈宏谋为朱熹《增损吕氏乡约》所写的按语云:“其纲止于四条,备列其目,则已举人生善恶功过,可法可戒之事,无不具备。”(《五种遗规》,北京,线装书局2015年6月第1版,第162页。)

3.道德语言的通俗化。陈宏谋在论及乡约遗规的语言特色时说:“大抵理惟取其切近,词不嫌于真率,务使人人易晓焉。” (《五种遗规》,北京,线装书局2015年6月第1版,第158页。) 乡约采取通俗化的道德语言,则使人容易理解,便于实行,也便于同约者进行道德评价,从而以适应其民间化、群众化的需要。

4.道德评判的民间化。对相约者进行道德评价,是吕氏乡约的重要活动,这种以善恶评判为主题的道德价评价,既非单纯的个体性评价,亦非权威的官府性评价,而是由约正为代表的民间社会进行的评价。吕氏乡约规定:“众推有齿德者一人,为都约正,有学行者二人副之。约中月轮一人为直月,置叁籍。”约正、副约及直月,都是众人推举出来的,他们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民间社会性,体现了新的道德评价方式的重要特征,是对个体评价特别是官方评价体系的大突破。

这些特色表明,吕氏乡约是一种新的道德价值实现方式,相对于个体、官方朝廷而言,这种实现方式是一种民间社会性价值实现方式。

正由于这种创新,它得到了宋明理学中关学、理学、心学叁大学派代表人物的一致认同和赞许。关学自不待言,吕氏乡约的创建者即是关学学者。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增损发展了《吕氏乡约》,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仿《吕氏乡约》在1518年颁布的《南赣乡约》,依靠地方政权力量予以推行。地方官推行乡约的也很多。明朝廷也大力“仿蓝田吕氏乡约”提倡和推广乡约。

学者们也对这种民间社会性的价值实现方式的出现予以高度评价。清代陈宏谋说:“可见古人为学,不可独善其身,亦不必居官,始可以及人也。……有望于居乡之贤者,推己及人,为善于乡,媲美吕氏之高风也。” (《五种遗规》,北京,线装书局2015年6月第1版,第162页。)

以提倡和研究乡村建设理论着称的梁漱溟先生认为,《吕氏乡约》“这个东西,可以包含了地方自治”。萧公权也十分推崇《吕氏乡约》,认为其“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当代最早研究乡约制度,着有《中国乡约制度》(1937年)一书的杨开道先生说: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乡约制度,一个打倒中国治人传统的乡约制度,一个竖立中国民治基础的乡约制度”。又说:假如没有清兵入关和农民起义,“假以时日,整个乡治或者可以立定基础,成为中国民治张本。”

美国史学家罗威廉撰写的《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一书中提出,陈宏谋对乡约中所体现的“培养个人和共同体的道德自治比法律至上主义者心仪的强廹手段更合适、更有效”(见该书第504页)的认识是深刻的,显示了中国的精英意识。

他们都认为,乡约是官方方式和个体方式之外的实现儒家道德价值的第叁种方式——民间社会方式。

可见,吕氏乡约不但具有乡村治理的社会政治意义,更有创新儒家价值实现方式的文化哲学意义。而且,其文化哲学意义比乡村治理意义更深刻,更有价值。

赵馥洁先生论渭南人文精神

渭南环境秀美,资源丰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实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域。尤其是渭南号称“华夏文明之根”,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历史上出现过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叁位圣人”,出现过6位帝王、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还出现了不少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革命家。

在这些光耀千秋的文化群星的映照下,致使渭南传统文化呈现了崇尚功业价值的突出特征。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序列中,“立功”尤重;在“盛德、大业”价值相映中,“大业”更显;在“内圣、外王”的价值比较中,“外王”较着。然而,它与法家的功利主义并不相同,而是体现了在道德指引下建功立业的原始儒家文化特点。

《易传系辞上》云:“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可以说,渭南传统人文精神正是一种“崇德广业,尤尚事功”的文化精神。因而具有十分重要、颇显特色的学术研究价值。

——摘自赵馥洁《致儒家文化与渭南人文学术研讨会的贺信》

相关新闻

  • 媒体聚焦︱多家媒体报道我校“深化调解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暨第二届调解理论与实务论坛

    近日,我校与陕西省调解协会共同主办的“深化调解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暨第二届调解理论与实务论坛成功举办。人民网、新华社、民主与法制网、西部法治报、法治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本次论坛高度关注,纷纷进行转载报道。 12月17日,人民网以《陕西省第二届调解理论与实务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为主题进行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表示,在本次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调解的热点议题,结合丰富的实务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探讨,共同为调解事业的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12月17日,新华社以《专家共话调解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题介绍了论坛的详细内容,向公众传达了重要的新闻信息。   12月17日,民主与法制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本次论坛为参会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调解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发展。 12月16日,西部法制传媒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深入报道,详细介绍了论坛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并强调了调解工作在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报道还指出,论坛不仅为法律界人士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普通民众了解调解工作提供了窗口,有助于提升公众对调解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12月16日,《法治日报》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相关报道,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平台,也为持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调解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12月16日,西部网和《西部法治报》都对本次论坛进行了详细报道,详细介绍了主论坛和分论坛的开展情况,指出本次会议成功构筑了调解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   12月16日,原点新闻对本次论坛进行了详细报道,详细介绍了主论坛和分论坛的开展情况,指出本次会议成功构筑了调解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陕西省调解协会、中国行为法学会、上海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甘肃警察学院、民主与法制时报、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西安市长安区司法局、西北政法大学等百余位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调解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调解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案,更为今后调解事业的发展指明新方向。   

    2024-12-19
  • 《民主与法制周刊》报道我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叁进”经验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对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这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在新中国法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8月11-13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3年年会“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法学院校、法治实务部门5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其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根本遵循,也是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科学指南。推动法学教育发展和法学理论研究,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会议上,我校教务处处长李大勇介绍了学校的经验做法。 一是出台相关制度,确保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有序推进落实落细。2021年制定《西北政法大学教材管理实施办法》,2022年发布《西北政法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西北政法大学对于深入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工作方案》,2023年发布《西北政法大学“十四五”本科教材建设规划》,为我校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一流的教学团队,丰富教学资源。2021年起,西北政法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教研室,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系列讲座14讲,引导学生从指导思想到价值目标、从理论到实践等多个层面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2021年秋季,该课程正式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通识选修主干课,两个学分36课时。2021年5月,学校印发西北政法大学“十四五”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在规划当中明确提出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课程建设。在法学专业建设和国家级、省级、校级—流课程建设当中,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2021年,我校课程思政中心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中国法律史》课程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2023年,我校《犯罪学》《行政法学》《综合英语》《民事诉讼法学》等4门课程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工作研究”立项为202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 三是校院合力推广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我校严格按照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教材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的要求,大力推动“马工程”教材的建设和使用。每学期教材委员会根据最新版“马工程”教材清单,逐一核对各学院提交的教材选用申请表,确保“马工程”教材应用尽用。目前,我校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59种,其中法学类18种、管理类19种、经济类12种、新闻类6种、思政类4种、涉及24个专业88门课程,覆盖近900个班次。“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使用率和覆盖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加大对教材政策制度的落实与教材规划实施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宣传各学院的经验成果。 四是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组织全体法学专业教师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重点聚焦提升广大教师“三进”方法和思路,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相关讲座。2022年以来,举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坊20期,引导教师强化“三进”的工作意识,掌握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挖掘提炼课程当中有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从而全面提升我校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五是以教学比赛为抓手,提升教师“三进”动力,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在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当中,将“三进”的效果作为重要的指标体系进行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深度挖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组织多届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共产生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标兵11名、课程思政教学骨干14名、课程思政教学能手25名,完成12门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推出14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022年认定22门课程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得奖励16项,其中2022年获国家级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三项。2023年,学校教师取得国家级课堂创新大赛三等奖一项、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两项。

    2023-10-18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报道我省“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陕西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对我省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与我校联合建立乡村“法律明白人”教学基地,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进行报道,向全国介绍陕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中的有益做法。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17日 第10版) 陕西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记者 龚仕建 本报西安2月16日电(记者龚仕建)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两河口镇长坝村,村民叶某家有一棵老榆树,由于树木老化,树枝有时随风掉落。邻居张某认为,这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房屋安全。为此,张某一家多次找到叶某,要求砍伐树木,但叶某均未同意。 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张再明和村民小组长、调解员了解情况后,及时开展调解工作,双方同意用钢丝绳对老榆树进行加固,消除了安全隐患。在陕西,像张再明这样的“法律明白人”还有10万余人,他们活跃在17676个行政村,承担着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任务。 去年以来,陕西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健全完善遴选流程,提升培养质量,与西北政法大学联合建立乡村“法律明白人”教学基地。陕西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华文胜介绍,乡村“法律明白人”通过以案释法等形式,通俗易懂地讲解涉农法律常识,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达18052场次,参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1万件。 2021年11月8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印发了《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工作规范》)。2022年4月,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普法办、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陕西省“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作为一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惠民工程在全省全面拉开序幕,为全省乡村有效治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法治基础。 我校针对《工作规范》、《实施方案》中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要求,在全省重点乡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治理暨法律明白人培训路径”的调研工作,同时与陕西省经济学会乡村建设研究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集中高校教授、乡村振兴领域专家、实践人等力量集中研发打磨具有陕西特色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体系,并创设了“一个中心、八个基地、一百个教学实践点、一百个师资队伍、一百个实践人”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已在宁陕、照金、宝鸡、汉阴、延安等地设立了教学基地,在全省52个乡村设立了观摩实践点。在汉阴县、宁陕县、宝鸡金台区、宝鸡千阳县、西安周至县等地联合当地政法委、司法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陆续开展了“法律明白人”培训工作。首期汉阴“法律明白人”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被人民日报、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法治汉阴、快手等媒体宣传报道。 我校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培训体系,打磨培训课程,编制培训教材,有组织、有计划的在全省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最终形成陕西特色“法律明白人”培养体系,向全省推广,向西北辐射,在全国打造陕西特色“法律明白人”品牌,为乡村振兴社会有效治理打造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用得上的“法律明白人”队伍。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