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暑期“叁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秦巴山区腹地宁强,在实践中探究羌文化产业扶贫路径,促进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
期间,实践团队成员首先走进宁强县扶贫优秀单位——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了解到公司在当地成立合作社与羌绣传习基地,免费为留守妇女提供羌绣技术培训,不仅为留守妇女带来了更多收入,还让她们树立起“文化人”的自尊心与自豪感,提升了妇女地位,是“扶志又扶智”的典型代表。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公司遭遇发展瓶颈。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经营,实践团队深入分析公司困境后,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公司设计了科学新颖的营销策略,并与公司签订了管理技术咨询合作意向书,多次在淘宝和抖音直播带货,助力羌绣产物走出大山,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还走访了青木川古镇,邀请学者与景区管理人员等就当地将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开展了介绍与讨论,并将科学管理、规范运营、活态传承的先进理念带到了待开发的深度贫困村草川子,与当地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如何优化配置已有扶贫资源,既保证了当地农民增收,又保护羌文化的活态传承。
此次实践活动自7月22日启动,持续到7月28日结束,通过实践育人,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帮助了贫困地区通过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