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普通的一天,但是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这一天却如此不同寻常。
3场视频会议
3次视频通话
若干通电话
999+微信消息
手机不离手
充电宝随身带
电脑、手机、平板同步在线
这就是疫情防控期间
一名大学辅导员的日常
秦音老师是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19级的学生辅导员,“忙碌”是她这两个月的常态。
2月26日早上8时,我们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见到了秦老师。偌大的校园是如此的静谧,秦老师的脚步却显得有些匆忙。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秦老师一直盯着手机,回复、处理学生们发来的信息。“早上好!同学们不要忘记上课哦……”她在年级微信群里发了语音,不少同学的一天都是从秦老师这一声亲切的“早上好”开始的。
拉开窗帘,阳光穿透窗户洒满了房间,秦老师正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平板是秦老师的标配,它们各司其职配合着秦老师的工作。
8时30分,秦老师回复完所有微信消息后,开始浏览各个权威公众号和网站,精心筛选当日的热点话题、防疫知识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整理并记录。她将自己挑选的话题和内容发给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同学们,为下午的视频连线做准备。
9时左右,学工部下发了“今日问卷”,秦老师立刻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填表。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督促填表、整理表格、核实异常信息、重点关注是她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学生们都在家中,通过问卷调查、填表的方式,学校才能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防疫工作。
秦老师是学院防疫工作信息联络人,除了处理好自己年级学生的各项事务之外,她还要做好学院各年级学生的每日健康打卡、报送个人信息的汇总工作等。
在她的电脑屏幕上,我们看到了一份密密麻麻记录着全院719名学生每日健康打卡详细信息的台账,详尽的内容占满了整个屏幕。她指着屏幕上的表格告诉我们:“这些颜色不一样的部分就是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一些身处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另一些是身体出现不适的学生,我们会重点关注这些学生,每日会和他们视频了解最新的情况。”
这一周是上网课的第一周,秦老师比较担心学生们的适应情况。在上网课之前,秦老师连线了两位比较挂念的同学。陈晓阳(化名)的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在前几日的问卷调查中,陈晓阳(化名)在对于心情的问题栏中写下“些许烦躁”,这让秦老师很是担心。秦老师每天和陈晓阳(化名)保持着微信联系,和她分享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引导她做一些运动来分散注意力,调节心情。
秦老师带的是大一的学生,他们大多是00后。“别看他们都上大学了,但其实还是个孩子。”每每谈起学生们,她的嘴角总会不由自主地上扬。
视频接通了,陈晓阳(化名)向秦老师说着家里的近况。“这几天怎么样?”秦老师贴心地问。“挺好的,开始上网课了,每天充实多了,我前几天还在小区里当志愿者,给大家送送菜。”秦老师看着陈晓阳(化名)脸上的笑容,心里放松了许多。她嘱咐陈晓阳(化名)一定要注意安全,也要照顾好家人。
和陈晓阳(化名)道别后,秦老师接通了杜华(化名)的视频电话。
放假后,杜华(化名)回到山西老家。一周前,他的体温出现异常,秦老师得知后立刻向学工部上报。几天前,杜华(化名)告诉秦老师自己的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呈阴性,秦老师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视频接通时,杜华(化名)正在打着点滴,他高兴地告诉秦老师:“我今天早上体温正常了,医生说要是稳定下来,我下周就可以出院了。”“我都开始想念西安的肉夹馍了!”杜华(化名)带着些许撒娇的口吻说道。“等你回来就带你去吃!”,听到秦老师的话,杜华(化名)兴奋地连连点头。“在医院上课还方便吗?你要先把身体养好,后面也可以看课程回放,有什么问题及时与我沟通……”,不管相隔多远,学生是老师心底永远的牵挂。
与两位学生连线结束已经是9时43分了。由于10点钟网课即将开始,秦老师放心不下,又一次在群里提醒。“马上就要上课了,请同学们调试设备,准时进入直播间上课……”。消息发出,秦老师的平板就开始“滴滴滴”不停地响起了提示音。“收到,准备进入课堂听课”……一句接着一句,此起彼伏。“看,我的学生们乖吧!”秦老师脸上露出了小骄傲。趁着上课开始前的几分钟,她又点开“今日校园”的后台,查看学生们的问卷填写情况。还有几位学生没有完成今天的问卷,她一一打电话落实情况。
10点钟,同学们准时开始上网课,秦老师这才有了难得的片刻休息的时间。接了一杯水,她又回到了办公桌前,桌角摆放着一张她孩子的照片,她盯着照片看了几秒,似乎有些出神。片刻间,手机消息的提示音又“滴滴滴”响起,像是上了发条一样的秦老师马上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她开始着手整理学生信息日报。
“十一点我要在雁塔校区值班,咱们该出发了。”10时30分,秦老师开车,载着我们离开长安校区前往雁塔校区。“这个值班是自愿的,之前学校发出了招募党员志愿者的通知,我想着我孩子大了,家也在西安,应该报名参加。”“志愿值班一班2小时,我们后勤的师傅们一班就是一天,他们更辛苦。”
10时53分,我们到达了雁塔校区。秦老师换上了红色的志愿者马甲,带上袖章,开始了今天的值班。量体温、查证件、核信息,她熟练进行着盘查工作……
结束值班已经是下午一点了。秦老师来到值班办公室,稍作休息。
办公室的门边堆着几箱泡面,在这段特殊时期,泡面成为了每一位辛勤在岗的人们的最佳伴侣。她刚把面放在桌上,手机就响了起来。“老师,您在忙吗?我有个好消息告诉您,我的考研成绩出来了……”电话那头兴奋地说着。原来是往届学生打来电话,想要第一时间和秦老师分享这份喜悦。“真是太棒了,恭喜你。”接到电话的秦老师激动极了。泡面已经泡得有些软了,忙碌了一上午的秦老师这才吃上一口热饭。
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学工部的孟老师通知秦老师前往宿舍区看望留校学生。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因为兼职或是家里路途较远等原因,这个寒假未能回家。匆匆吃了几口泡面的秦老师急忙离开了办公室,在她心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走在通往宿舍的路上,一阵风吹过,几片树叶悄悄飘落,秦老师抬起头,看见了树梢那若隐若现的新叶,她指着树梢对我们说:“待到春花烂漫时,这里又将是学生们的‘青春花路’。”
13时20分,秦老师和孟老师来到了学生宿舍,进行了信息登记后,我们进入了宿舍楼。同学们把宿舍收拾得很干净,正在为下午的网课做准备。老师们向同学们了解了体温并询问了生活情况。学生们向我们介绍道:“这个特殊的寒假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时间,老师们还会不定期地送来一些生活用品,我们也可以通过微信让老师帮忙买一些需要的东西,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午后的阳光褪去了早间的清冷,完全是春的模样。图书馆门前的玉兰树已经长满了花苞,翘首以待,时刻准备着迎接返校的师生。
15时26分,秦老师再次返回了长安校区。下午她要和班上的香港学生严弈(化名)视频通话。“网课上的还习惯吗?有什么问题及时和老师同学沟通。”“如果需要出门一定要带好口罩哦。”秦老师细心叮嘱。“老师放心吧,您自己也要照顾好身体,期待早点见到你。”秦老师听了后不住地点点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消息、一个又一个的电话会……充电宝、充电器随时在秦老师的手边待命。
挂断了严弈(化名)的通话,她又加入了学院的视频会,虽然是“云开学”,但是学生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会议结束已经是下午5点了,这会到了每天的新媒体中心例会时间。忙了一天的秦老师虽然连轴转,但是依旧精神饱满地应对处理每一项工作。
秦老师连线新媒体中心的同学们,和他们一起讨论早上发在群里的选题。同学们结合热点和自身兴趣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选题。疫情期间,她和学生们策划了多个主题推送,还制作了防疫专题,反响不错。讨论之后,大家初步定了选题和框架,秦老师布置了分工,他们约定晚上八点再次通话沟通。
18时30分左右,秦老师结束了学校的工作,昏黄的路灯装点着校园,“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这段时间才是我自己的时间,我可以听听歌,放松一下自己……”回到家,消个毒,简单地吃过晚餐后,她又继续开始工作。整理日报也是每天的重头戏。她说:“辅导员是个良心活。” 在这段时间里,摸排信息要求准确全面,数据报表类型多样、不断变更,个别数据甚至要在晚上十点后加急报送。每次她都要反复核对,力求准确无误。“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数据背后折射的是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安全。只有当那一声声‘今日平安’的话音落下时,我才能平复内心的紧张情绪。”秦老师感叹地说。
20时05分,她再次与新媒体中心的学生们视频连线碰头,确定了明日推送的稿件。每一篇稿件她都一遍遍地修改,精益求精,力求把最精彩最实用的内容推送给大家。
所有工作告一段落已经将近晚上10时30分了,当记者问到:“您觉得工作辛苦吗?”她回答:“我很幸福……”
“我们虽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奔赴一线,但必须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这场无硝烟的战疫,为学生建起抗疫防火墙。”秦老师的工作笔记中摘抄着这样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