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西安12月9日电(记者 代红玉)在外人眼中,她们尚是需要保护的学生群体,然而她们却以己所学,努力捍卫他人的合法权益。近日,西北政法大学19岁女大学生熊镇、李金霏公益援助四川民工王先生打官司,并成功帮忙讨回13万余元工钱的事迹获得网友纷纷点赞。
熊镇(左)、李金霏(右)获得锦旗。蔺洁丽 摄
看遍了图书馆所有相关书目 熬夜通宵写代理词
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公寓区坐落着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楼里有一间标识着“法律服务中心援助部”的小房间,房间面积不足二十平米,服务辐射范围却覆盖西安市乃至西北部分地区。帮民工王先生讨薪的案子便产生于此。
熊镇、李金霏都是“法律服务中心援助部”的成员,今年4月23日,两人在“法律服务中心援助部”设在未央法院的法律咨询台值班时,结识了正处于艰难处境的王先生。
熊镇在法律服务中心援助部值班。蔺洁丽 摄
“建筑工地不给钱,他拿自己的钱给工友垫付后,经济非常紧张。”了解情况后,李金霏给王先生留了法律援助部的名片,希望能够帮助他代理这起诉讼。
王先生正式打来电话委托代理时,距离开庭只有四天时间了。时间紧、任务重,对建筑行业不熟悉、一份关键性的文件没有原件,只有复印件,是当时两人遇到的最大困难。
“打电话问亲友建筑行业惯例,去图书馆翻看了所有相关的书目。”李金霏表示,虽然当时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两人全力以赴收集其他辅助性材料,为了保证代理词的连贯性,两人还熬夜通宵准备材料。
李金霏整理相关材料。蔺洁丽 摄
过程一波三折 ? 但只要准备充分就不害怕
一审整体非常顺畅,法官支持了熊镇、李金霏提出的所有诉请。但接下来的调节却一波叁折,在约好的调节时间,建筑公司负责人迟迟不到,数次放鸽子,且对总金额提出质疑,最终又提起上诉。
“对方有法务公司,但是我们证据充足,我也相信法律的公正,所以并不害怕。”经过两人的努力,在二审中,王先生和建筑公司达成和解,10月31日,西安市中院下发民事调解书,王先生拿到了分期支付的第一笔3万元款项。随后在11月份,王先生又收到了第二笔款项2万元,根据约定,剩余款项将在明年2月份全部付清。
许多群众来到法律服务中心援助部咨询。蔺洁丽 摄
别人眼中了不起的实践 ?于她们而言只是日常工作
为了表达对“姐妹花”的感谢,王先生特制作了锦旗,送来“法律服务中心援助部”。在法庭上落落大方、据理力争的“姐妹花”却对此突然表现得非常羞涩,她们说:“其实学长学姐做的更好,他们有更突出的成绩,只是我们被大家知道了。”
面对网友的盛赞,她们也显得非常谦逊,“以我所学,服务社会是我们部的宗旨,大家也许觉得我们做的事很不一样,但其实对我们来说只是日常工作。”回顾整个过程,两人表示最高兴的就是帮助了有困难的人,并和当事人成为了朋友,“天冷了,他们给我发信息让多穿衣服,觉得很开心,很温暖”。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法律服务中心援助部”成立于1984年,是西北地区第一个由学生自发组成的法律援助团体,成立至今接访群众15万余人,代理案件410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