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山海,情系闽宁
为深入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脱贫历史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由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学子组成的“共赴山海,情系闽宁”暑期“叁下乡”社会实践队于2023年7月12日-7月22日前往闽宁镇开展了为期10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
实践队围绕移民搬迁过程、脱贫方法、就业情况等方面对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及村干部进行走访调查和采访。通过调查交流,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闽宁镇脱贫的艰辛历程、原隆村脱贫攻坚的显着成果及发展规划。
实践队首先就乡村振兴问题采访了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妥成福。据妥书记介绍,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安置了来自固原市的14个村组10515人。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原隆村村民已经从最初能吃上饭能睡好觉的追求转变成了吃好穿好、节假日外出旅游的高品质生活追求。在妥书记的带领下,原隆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带动了一大批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于2021年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称号。未来原隆村还将继续在当地民宿和家庭工厂领域投入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引导产业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第叁产业蓬勃发展,从而带动村民增收,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原隆村大规模返贫,真真正正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是闽宁镇原隆村的特色农业园。园区依托棚顶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棚下的现代农业和文旅特色产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让乡村文旅产业成为了带动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实践队在负责人庞红的讲解下了解了特色农业模式及文旅发展理念,这种方式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使土地得到了高效综合利用,不仅带动了地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有效解决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为助力闽宁镇原隆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队员们也从中吸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学习到了新兴的农业科学技术,感受到以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稳步迈向现代化乡村的重要意义。
“贺兰山武夷山山山相连,黄河水闽江水水水相依。”在戈壁滩这片荒凉的土地上,闽宁镇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创造了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脱贫奇迹。为更加深刻了解闽宁移民搬迁的历史,实践队员们在山海小院与第一代移民搬迁户谢兴昌书记展开深入交流。据谢书记讲述,闽宁镇的前身是闽宁村,是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为了给西吉县人民愿意移民搬迁的信心,谢书记主动帮乡亲们贷款盖房子,冒着沙尘暴的风险给村里拉水拉电,让村民能够安家落户。谢书记表示,生态移民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起初教育设施落后,他自己挨家挨户告诉家长们要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到现在,闽宁镇考上大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也为孩子们感到十分开心。对此,实践队员也理解了谢书记口中“玉米在沙尘暴过后依旧不倒,我们要学习玉米的这种精神,在这里牢牢扎根”那番话所蕴含的浓浓情感。
为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实践队走进闽宁镇福宁村农户家中开展了助农采摘工作。正值枸杞成熟季节,实践队员在农户的带领下学习采摘枸杞的方法,帮助农户成功在下一茬枸杞成熟前完成了采摘晾晒等工作。通过此次助农,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当地的淳朴民风,亲身体会了务农的艰辛与不易。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实践队员的帮助下,农户提早结束了农活,队员们也纷纷表示体会到了劳动的幸福,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在谢兴昌书记“教育脱贫”讲话的激励下,实践队走进闽宁镇福宁村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并为家中正在上学的孩子们捐赠文具和口罩。通过走访,实践队了解到福宁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生活条件,实践队员们为孩子们讲述了上学的重要性,描绘了美好的大学生活,以此鼓励他们认真求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从而回报父母和家乡。“无论什么情况下,让娃娃去读书肯定是最重要的,就算是条件不好也要想尽办法让娃娃念上书”。扶贫必扶志,家长的话让实践队员们深有感触,更加认可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重要途径。
未来在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本次实践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闽宁镇脱贫攻坚的不易,直观了解到了闽宁协作众多发展成果,深化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今后,实践队员们也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文:吕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