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中国法律评论】王健: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初步思考

  • 2022年10月07日
  • 中国法律评论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王健: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初步思考

按:本文是2022年10月3日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双一流”学科高端论坛“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分论坛上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和论断,对于法学研究具有重大启发和指导意义。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动性、原理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把握好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叁个方面的要领。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基于这个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建设工作提出了总的要求,这就是要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而且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尽快把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起来,等等。

这些重大判断和论断,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法学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和“自主性”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都具有重大启发和指导意义。

首先,要深入研究、全面总结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促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扣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经沉淀并内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何面对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原则上要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站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看,有哪些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东西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对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地指出,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独创性地发展出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

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其中着力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而其具体任务,就是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释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二,必须全面总结和梳理近四百年来如何用汉语表达法学知识的历史。中国与西方知识首次相遇和对接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其标志是亚里士多德及其之后的政治学、法学、伦理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首次用汉字或汉字组合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即把西学书籍翻译成汉语,在知识体系和内容上与中国的“修齐治平”之学加以对应和类比,为了达到彼此沟通的目的,当时的中外人士共同采用类比、归纳和解析汉字结构的格义之法,比较系统地确定了一批表达西方概念的名词和短语,由此开启了包括西方法学知识在内的西学知识的中国化进程。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知识与世界对话的历史,也是一个以世界视野重新审视和促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但是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得还很不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叁,要认真总结最近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在自主构建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探索成果。在经历器物、制度和文化如何存古和应对世情的艰辛探索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资源。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叁十年代,包括法学家在内的十位教授就曾提出了着名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他们不满于在文化领域“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消失了,中国政治形态、社会的组织、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征,而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要使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即采取批评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检阅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我们应在这叁方面尽最大努力,用文化的手段产生有光有热的中国,使中国在文化领域中能恢复过去的光荣,重新占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促进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劲最强的生力军。

《宣言》蕴含的文化信念、学术立场和研究主张,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几代人心声的一种集中表达。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追求,我国逐渐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现代形态,出现了第一代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史学家等,写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法学各个分支领域第一版的学术着作和教材,这些着作大部分已经成为学术经典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材料,为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设奠定了必不可缺的基础。

我们今天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延续、转型和深化,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比如法学各个学术分支领域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知识分类与构成和呈现方式、研究方法,以及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学科与学术评价机制等问题,还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深入、扎实的研究成果也较少,这种状态亟待改变。

以上是我对于论坛主题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谨代表西北政法大学向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学院85周年华诞表示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经济法学院党委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3月21日上午,经济法学院党委在长安校区资料室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对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传达学习校党委《对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对学院学习教育工作进行部署,学院党委委员、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科级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主持。 会议指出,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刻认识开展此次学习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学院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会议要求,要明确学习教育目标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的显著成效,运用正风反腐案例加强警示教育。要结合学院实际,深入查摆不足,强化调查研究,认真开展集中整治,在改有成效上下真功见实效。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学习的方式方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优良作风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供稿:经济法学院 撰稿:李小斐 审核:李建梅)

    2025-03-21
  • 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召开教风学风建设专题会议

    2025年3月20日上午,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在可视化中心召开了教风学风建设暨“四课行动”专题会议。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学生辅导员及教学管理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教师们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 学院党委书记李永宁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全体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切实履行课堂管理责任,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要持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教师要坚守初心、担当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严管厚爱”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李永宁还对学院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宣布启动“教学质量提升月”专项活动,通过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持续提升学院的教风学风建设水平。 学院教学副院长李莉传达了近期学校对于强化教学督导、明确“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等工作的具体要求,并部署了各教研室针对学校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与会人员围绕“强教风、严学风、提质量”的核心目标,就教师主体责任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奖惩机制的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同时,大家还就如何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奖惩并重优化教风学风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供稿: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 撰稿:张瑞 审核:李永宁)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