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西部法制报】褚宸舸:发动身边力量共同参与禁毒

  • 2021年06月26日
  • 西部法制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记者梁爽

人物介绍:褚宸舸,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致力于中国禁毒问题的法学专家。

叁尺讲台,教书育人;精通法律,敢挑大任。

6月17日,记者见到褚宸舸时,他戴着眼镜正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学生论文,而他手边放着的正是他的个人专着《中国禁毒法治论》。

2020年6月23日上午,国家禁毒委员会召开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议,褚宸舸荣获“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是本次获得表彰的100名先进个人中唯一的法学专家。

1997年初,因一本法制史文献出处的问题,褚宸舸贸然闯进了他的老师王宝来教授家中,而正是这次碰面,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王老师当时正在做司法部的一个课题,他可能觉得我还算好学,于是让我做他子课题的负责人。这让我受宠若惊,因为还有很多比我优秀、资历深厚的老师和研究生,而我当时只是一名大四的学生。”褚宸舸说。

在后来的学习中,王宝来教授更是对这位勤奋的学生照顾有加,在其指导之下,褚宸舸很快撰写出了《西北地区禁毒史》。2004年9月,褚宸舸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2006年12月,褚宸舸以《为什么惩罚吸毒》为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7月,褚宸舸申请的“吸毒管制的正当性与吸毒者人权保障法律问题研究”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此后,他陆续围绕禁毒法治问题发表了二十几篇论文。2015年底,他又公开出版了44万字的禁毒法治研究专着《中国禁毒法治论》。

2016年10月,褚宸舸受有关部门委托,参与禁毒法的修改工作。同时,他还协助西安市综治办、西安市法学会制定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的规范性文件。2020年初,他受陕西省禁毒办委托,参与陕西省地方禁毒立法的起草工作。

褚宸舸不仅是全国知名的禁毒法专家,而且作为陕西省和西安市禁毒委、共青团陕西省委、西安市法学会的专家团队的领军人物,还积极推动禁毒社会化工作。2014年,他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副省级城市法学会的禁毒法学研究会——西安市法学会禁毒法学研究会。研究会的建立和有效工作,推动了省、市社会禁毒力量的整合,促进禁毒科研与禁毒实务的有效交流和互动。褚宸舸说:“最近我们刚对‘笑气’的管理与治理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在成瘾性上和毒品有区别,但是对身体的伤害程度几乎一样。因为‘笑气’还没纳入毒品管制行列,我们针对现有法律规范,如何对相关人员定性等问题与法制部门进行了研讨。”

褚宸舸一方面长期致力于禁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充分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推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禁毒社会化工作。他说:“禁毒不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情,所以得发动身边的力量一起参与社会禁毒工作。”在2018年,褚宸舸就大力培育陕西大学生禁毒宣传社团,组织广大学生参加禁毒志愿服务活动。他组织推动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公益之星”和“禁毒防艾社团”两个学生社团,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公益禁毒法治宣传与教育活动,社团禁毒志愿者成为各种禁毒宣传活动的主力军。褚宸舸以项目拉动外部资金支持社团活动,他和同事指导两个社团成功申报禁毒宣传类项目9项,两个学生社团每年平均在禁毒领域投入经费2万余元,每年在校内外举办禁毒宣传教育活动10余场次。

同时,褚宸舸还支持、帮助大学生从事禁毒实证调查研究,学生论文经他指导,获得挑战杯省级奖和大创课题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

相关新闻

  • 法治日报丨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迈上新台阶 来自高校的法治力量惠民生暖民心

    今年,司法部联合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发布《对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将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与改革发展高校法学教育紧密结合,有力促进法律援助服务均等化。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我们将以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宣传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与法学教育双融双促,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法律援助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负责同志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司法部相关文件要求,鼓励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推动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律援助实践相融合,为法律援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有力贡献。 据了解,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已依托高校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00余个,全国共有在册法律援助志愿者6.2万名。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是全国首个培养面向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特殊法治人才班集体。自2020年起,实验班已面向全校公开选拔招募有志从事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学生近160名……”谈及此处,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张伟难掩心中的喜悦。 “针对听障人士缺乏专门法律服务人才的现状,西南政法大学于2021年1月开设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懂手语,能够为听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张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首届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学生毕业后,有的选择继续考研深造,有的进入律师行业或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顾问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批毕业的38名学生中,12人入选重庆市聋哑人法律援助手语翻译人才库。 在张伟看来,这些既懂法律、又懂手语的复合型法治人才,能用一双“会说话”的手,传递法治温暖,让优质法律服务向更多特殊群体延伸。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项焱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培养专业法治人才,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于2021年12月开发了数字化实训平台,平台汇聚法律咨询实时数据以及中心成立以来的电子案卷等数字资源,切实促进了学生从课堂训练到社会实践的知行合一,努力缩短学校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距离,不断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水平。以谭佐财为代表的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等奖项。 打造人才“蓄水池”,积蓄发展“源动力”。各大高校纷纷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法律援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充实了有生力量。 此外,记者注意到,当前一些高校已经构建起志愿服务记录评价体系,灵活采用记录式、学分式、星级式等评价方法,形成科学评价结果,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师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升学就业以及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的重要参考,鼓励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法律援助事业当中。 各地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贡献“高校力量”,司法行政机关也积极落实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举措,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据了解,黑龙江省司法厅与省内高校法学院建立沟通对接机制,连续6年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法律援助项目。项目启动以来,13所高校181名优秀志愿者赴36个偏远地区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培养了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律援助人才。 云南省实施大学生志愿者项目,每年招募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并在入学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您好,这里是浙江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这是浙江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每次接到求助者来电时的开场白。 多年来,浙江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以“学以致用,践行公益,服务社会,弘扬法治”为宗旨,为困难群众竭诚提供专业法律援助服务、大力开展普法宣传等活动,让法治阳光照亮服务对象的前行之路。 在理发店“办了张卡”,后因理发店搬到别的地方导致使用不便,理发店又拒绝退款,这该如何处理?浙江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就曾接到过此类求助。 2023年3月,浙江省杭州市一居民在一家理发店充值办卡,理过几次发后卡内剩余一定金额。后理发店搬至较远的地方,原有余额转移至新店可以继续消费。居民认为新的店太远不方便,要求理发店返还余额,却被理发店拒绝。 接到求助后,浙江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办案小组成员立即了解相关情况,总结双方争议焦点,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持续跟进此案,后经法院调解,这起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感谢工作人员如此细致认真地为我解答法律疑问,帮助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事人发来电子邮件感谢道。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冬雪是指导创办浙江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负责老师之一,她告诉记者,2023年,该中心共收案73件,正式受理并成功办结56件,获得了诸多当事人的感谢与赞誉。 “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竭尽全力为每位上门寻求帮助的困难群众提供合法、合理的解决途径,力求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多年来,许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依法维护了自身权益,走出了无助的困境。”项焱介绍说,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成立至今,共解答各类法律咨询13.6万余次,代写法律文书1万余份,代理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3599件,为许多困难群众送来了法治温暖。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共接待来访群众18万余人次,解答当事人法律咨询两万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数1.2万余份,代理案件5500余起,为法律援助事业健康发展贡献了高校师生的一份绵薄之力。”西北政法大学法律服务中心指导教师张革告诉记者。 “2024暑期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行”实践活动是陕西省司法厅与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开展的专项活动,动员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返乡到法律人才短缺地区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为维护偏远地区群众合法权益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陕西省还将“法律援助志愿行”纳入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基层偏远地区群众送去关怀。 黑龙江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各高校教师、学生等人员积极参与法律援助服务,强化法学实践教育。自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法律援助项目实施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共参与办理案件54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2.7万余人次,起草法律文书3200余份,有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培养出来的法治人才不仅参与听力障碍群体的法律服务项目,还着眼于给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服务,为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添砖加瓦。 “学生们除了参与听力障碍群体法律服务项目外,还会主动制作一些普法短剧、短视频。如他们紧盯‘八五’普法规划‘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工作要求,聚焦听障群体网络普法短板弱项,联合司法机关、残联组织、律师事务所、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力量,结合听障群体沟通习惯,创新开展‘沉浸式’无声普法,综合运用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听障群体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强化普法效果。”张伟说。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有助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浙江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举办“明法致公”系列活动,与杭州市工会建立长期普法宣传合作关系,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普法宣传活动。 截至目前,西北政法大学法律服务中心先后组织举办法律讲座百余次、校内外模拟审判百余次;在陕西多个城市及山东、河南等地开展法律咨询800余次、专题法律宣传600余次,努力营造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良好风貌。 在此基础上,一些院校强化志愿服务成果运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中,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长期深入基层普及法律知识,并通过研究困难群体权益保护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研究报告,适时向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提供有关困难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律建议,推动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相关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等重大奖项。 记者了解到,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组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5所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这些法律援助工作站将凝聚志愿者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将法律援助的温暖和力量以更生动的形式传递给群众。 陕西“法律援助志愿行”专项活动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实践调研相结合,以大学生志愿者视角,实地调研基层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情况,通过调研报告的方式将基层情况反馈到相关立法、司法部门,不断促进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推动法律援助高质量发展。 在司法部的有力指导和各省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推动下,来自各省高校的法治力量积沙成塔,握指成拳,汇聚成服务群众的强大法治合力,惠民生暖民心,喜结累累硕果,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工作保障,强化与社会工作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2025年基本健全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按期完成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目标。同时,配套建立实施‘法援西部’‘法援基层’计划,为广大高校法学毕业生拓展就业出路,为西部地区输送、储备一批较高素质的法律服务人才,最终实现全国法律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 【司法部】法治日报丨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迈上新台阶 来自高校的法治力量惠民生暖民心https://mp.weixin./s/eVGZpiK5lo2yXXWREemDiA

    2024-12-07
  • 民商法学院党委开展“弘扬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党日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10月26日,民商法学院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赴蓝田县鄂豫陕根据地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参观学习。 葛牌镇作为原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建立起来的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党员同志们参观了纪念馆三大展厅,认真观看了革命文献资料和战争武器实物,深刻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革命先辈的带领下,长征入陕,创建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的光辉历程,了解了葛牌镇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历史地位,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作风和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 全体党员将以本次党日活动为契机,深刻领会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民商法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供稿:民商法学院 撰稿:白晴宇 审核:朱茂)

    2024-10-29
  • 学校召开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

    10月12日上午,学校召开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对学校集中整治工作进行再加力、再推动。校党委书记、工作专班组长孙国华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工作专班组长范九利,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工作专班副组长赵全宇出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工作专班副组长刘志彬主持会议。 会议学习了刘金国、王兴宁同志分别在全国、全省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 会议强调,开展集中整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举措。各工作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省委和省纪委监委的工作要求上来,以更严的要求、更大力度深入推进集中整治。 会议要求,各工作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工作责任要再压实,坚决克服“过关”思想、自满情绪、厌战情绪、松劲心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攻坚冲刺。整治重点要再聚焦,坚持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始终紧盯校园食品安全、财务、后勤、科研经费管理等重点任务,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师生,了解他们所盼所想,切实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案件查办要再加强,以案件查办引领集中整治工作,完善与巡察、审计等部门线索移送机制,力争在冲刺攻坚阶段查办一些典型案件,形成震慑效应。各项工作要再融合,把集中整治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落实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任务结合起来,与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结合起来,一体推进,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会上,后勤保障处、财务处汇报了集中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工作专班全体成员、纪委内设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供稿:校纪委 撰稿:王浩 审核:康鹏)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