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张佼
王少峰指着家门前一块空地,信心十足地说:“政府和学校这么帮我,我要争气。我准备把养鸡规模扩大一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渭南市临渭区叁张镇铁王村是秦岭北麓土塬上的一个小村庄,零河在它身旁静静流淌,见证村庄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点点滴滴。
铁王村是西北政法大学“两联一包”扶贫村,2014年统计时,有118户是贫困户。在党和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以及西北政法大学的大力帮助下,到2019年底,铁王村仅剩下王少峰一家尚未脱贫摘帽。
西北政法大学扶贫干部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来到王少峰家时的情景:两间旧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房间的墙体裂缝、墙皮脱落、房顶漏雨,3个孩子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家中6口人,只有一亩地,老父亲已经丧失劳动能力,3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小学、幼儿园,妻子整天忙于照顾家里的老小而无暇分身,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王少峰一个人身上。
“我家里穷,什么都没有,恐怕你们想扶都扶不起来。”王少峰眉头紧皱,明显对脱贫信心不足。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选择王少峰一家结对帮扶。“莺歌、佳辉这俩孩子很聪明,一定要让他们好好读书,生活上有困难随时给我说。”
“快过年了,这是我给孩子买的新衣服。”
“年前这段时间在家,把后院清理出来,年后咱把养鸡场办起来……”
一次次走访探望,一句句拉家常般朴实的话语,温暖了王少峰的心,也坚定了他脱贫的信心。
“你要坚定信心,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一定帮你脱贫。”几年间,学校先后有5位校领导带领职能部门的同志20余次到王少峰家走访、调研、送温暖,学校和村上一起帮王少峰家加盖了二层房屋,居住安全有了保障,王少峰在外打工也更加安心,随着收入的增多,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每次来到王少峰家,总要把几个孩子的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仔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帮助王少峰一家充分认识教育脱贫的重要意义,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2019年11月,学校新派驻铁王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同法、队长于文祥、队员朱向明入户走访时,王少峰谈到孩子上学的事情:“大女儿在镇上住校读初中,老二读四年级,小的明年要上幼儿园。家里的困难你们也看见了,大女儿怕只能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了。”王少峰担心供3个孩子上学负担太重,便有了让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心思。
驻村工作队员看出了王少峰的顾虑,多次走访,反复跟他讲解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措施。细致耐心的开导,让王少峰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新的憧憬,他说:“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根据王少峰家耕地少、缺劳力、无固定收入的实际情况,2019年底,学校驻村工作队为王少峰家制定了发展家庭乌鸡养殖的稳定脱贫方案。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乌鸡养殖方案增加了很多困难,王少峰在多次寻找乌鸡货源失败后开始打退堂鼓,他给驻村工作队说,想改养市场上能买到的白羽鸡。
“养殖乌鸡目标不能变,而且要采购刚开始产蛋的乌鸡,买回来后很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买鸡的费用你不必担心,学校全包了。”驻村工作队得知王少峰的想法后,与王少峰仔细分析市场行情,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为了让王少峰安心,村上和驻村干部齐动员,不断扩大信息搜索范围,最终打听到在50公里外的蓝田县叁里镇有乌鸡卖。此时王少峰在西安打工,由于工地疫情防控,无法去蓝田县。驻村工作队几位同志毫不犹豫去现场查看了乌鸡生长情况,问清乌鸡喂养、防疫等管理细节,预付了订金,签好合同。
乌鸡买回来了,学校党政办公室的党员们给王少峰家捐资1000元购买鸡饲料。后勤保障部门的同志说:“卖不了的鸡蛋和更新换代的鸡,都送到我们这里来。”王少峰的妻子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心里充满了感激。
在政府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帮助下,王少峰一家实现了从2014年全家总收入1.2万元到今年总收入将达到6万元,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