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一药房进价0.6元的口罩以1元价格卖出,因涉嫌哄抬价格被处罚。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经查,该药房销售一次性口罩3.8万个,购进价格0.6元/只,销售价格1元/只,其购销差价额高过该省市场监管局《对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有关价格违法行为认定和处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的15%标准,涉嫌哄抬价格。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14210元,罚款人民币42630元。
疫情当前,强化行政执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哄抬物价、维护人民权益、尽早取得胜利至关重要。但是,执法机关不仅要严格执法,还要善于执法,张弛有度,而不能思维僵化、“一刀切”地执法。对于涨价一律从重处罚,既不符合法律精神和原则,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反而造成南辕北辙的局面。所以,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行政执法应坚持几个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这里的事实不仅仅是查明销售商的进货价和销售价,还要搞清制约价格的因素,产物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供求情况、运输成本等要素。尽管当地市场监管局规定了购销差价不得超过15%,看似处罚有据,但是,这个标准只是一个指导意见,是否可行,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销售商的各项成本是多少,差价控制在15%之内销售商还有多少利润,执法机关要搞清制约销售价格的各个因素,房租、劳动力、综合销售业绩等。
保持执法理性,处罚公平公正。特殊时期,理性治疫要求依法治疫,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处罚公平公正,具体标准是过罚相当,即处罚措施要与违法程度相适应,处罚的力度大小要考虑违法行为的动机、情节和违法所得的多少。有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规则时,要在销售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之间、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坚持比例原则,既不能执法不力,也不能执法过度。
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效果是指行政执法要合法合理,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社会效果是指执法要促进社会公正和谐,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促进人民福祉。与法律效果相比,社会效果的实现更有意义,也更难以把控。如果正规渠道不再销售口罩,生产商和销售商将口罩交给黑市,由于黑市违法成本很低,所以,在黑市消费者可以买到大量口罩,但却付出了更高的价款,而且质量无法保证。由于黑市的隐蔽性,执法机关查处难度更大。
树立科学的执法观念。行政干预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需求剧增导致供不应求,通过价格传导信息,激励生产者提高产量,能更好地解决供需矛盾,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口罩是基本防护物资,供需紧张没有完全缓解的情况下,应该允许紧缺物资的价格在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幅度内上涨,从而增加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利润,刺激生产和流通,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抑制过度消费。还有一种观点,将严格执法与一律从重混为一谈。严格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蕴含,要求准确适用法律,重重轻轻,即重的违法行为重罚,轻的违法行为轻罚,反对滥用执法权;而一律从重则是机械执法,构成滥用执法权。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