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中国社会科学报】陕西省孔子学会2019年年会暨“儒学?关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

  • 2019年12月31日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赵立凡)12月29日,陕西省孔子学会2019年年会暨“儒学·关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著名哲学史家、教育家、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赵馥洁,“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关学文库》总主编、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学智,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陕西省孔子学会会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同来自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西藏民族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儒学和关学研究,探讨进一步弘扬儒学和关学的经世致用的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孙国华在致辞中表示,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深厚土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多次强调,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并提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关学毫无疑问是提供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源流之一。陕西省孔子学会以研究、宣传和普及孔子儒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组织和推动陕西地区儒学、关学的研究和普及,宣传陕西优秀地域文化传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本次会议的举办,必将为陕西省儒学和关学的研究和普及推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发挥积极的作用。

谢阳举指出,陕西是文化中国地理上独一无二的高地,在此生成的名物制度在中国历史文化体系中占有枢纽性地位,其文化遗产积淀深厚,被称为是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陕西的特色在文化,陕西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引擎。西周礼乐文明是儒学的大本大源,儒家抓住了“礼乐之源”这个中国文化的本体。因为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底层文明,因而可以说儒家对于中华文化原始精神基因的保存发挥了重大作用。谢阳举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是关学宗师张载诞辰千年的纪念之年。陕西省孔子学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大力推进关学、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新时代发展而做出更大贡献。

赵馥洁表示,张载哲学为我们所引用最多的是两句话,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民胞物与”。这两句话体现了张载宏伟的使命意识和崇高的道德理想。张载哲学固然有其严谨求实的作风,主要体现在他重视现实,力求经世致用,但是张载哲学也有崇高博大的超越气象,是一种明确、自我的超越意识,支撑了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非常丰厚而深刻的主体超越智慧,即人作为主体,自己超越自己。这种主体超越智慧可以概括为四方面:变化气质,实现人性的超越;突破见闻,实现认识的超越;克服私欲,实现价值的超越;解放心灵,实现精神境界的超越。然而这种主体超越智慧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应继承和弘扬张载超越智慧的精华,也要克服其局限,实现对超越智慧的再超越。

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茂泽教授认为,生产活动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唯一途径,生产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生产修养就是人性修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落地落实。因而在新时代发展儒学,不能不研究生产修养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生产和修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不能还像历史上某些儒者那样,脱离生产活动,只是抽象地讲道德修养。生产修养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修养。其中人文修养、制度修养和科技专业修养,共同构成生产修养的内容,缺一不可。生产修养,不仅正面可以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反面可以抑制和消除人性异化,有助于劳动群众不断提高修养,成为理想的人。

当日下午,在两个分会场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关学、儒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就张载的思想特征、历史贡献、时代价值以及关学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儒学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由张载所创立的关学是儒家理学的重要学派,是陕西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人文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所引用的那样,张载所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职志理想是中华知识分子的共有志向和传统,也是当今知识分子所应继承弘扬的价值情怀和文化使命,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陕西作为儒学的发源地之一、关学的发源地和文化重镇,应该大力的普及和推广儒学和关学的经世致用的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悉,陕西省孔子学会自2015年1月18日成立以来,以研究普及儒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宗旨,致力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致力于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和研究,通过交流与协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传统文化推广普及活动,对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次会议由陕西省孔子学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协办。

相关新闻

  • 2025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法学类“校友单位”招聘会暨普通高校法学类毕业生联盟招聘会在我校举办

    3月19日,2025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法学类“校友单位”招聘会暨普通高校法学类毕业生联盟招聘会在我校长安校区天平楼广场举办。招聘会吸引了省内外190余家用人单位热情参与,带来3400余个优质岗位,涵盖律所、公司法务、司法机构、科研院校等多个领域,为广大学子打开通往职场的大门,我校、联盟高校以及省内其他高校共3000余名毕业生前来求职。 招聘会现场热闹非凡,毕业生们手持精心制作的简历,在各个展位间穿梭,积极与用人单位代表沟通,仔细询问招聘要求、薪资福利、晋升渠道等关键信息。校友单位展位前人气高涨,排起长队,凭借对母校的了解与归属感,与毕业生们交流更为顺畅。校友们表示,希望借此机会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助力他们成长。 为了让毕业生求职更顺利,学校在招聘会现场设立特色咨询服务点。专业老师和工作人员为毕业生详细解读就业政策,提供劳动法律咨询、简历优化建议,同时开展考公考编、征兵、留学、西部计划等咨询服务,从多方面为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学校安排大量志愿者协助公司布置展位、引导学生应聘,保障招聘会高效有序进行。? 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副校长孙昊亮、赵全宇来到招聘会现场,对前来招聘的单位表示欢迎与感谢,走访各个展位,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亲切交流,询问求职进展情况,为毕业生加油鼓劲。学校就业工作相关负责人与各学院相关负责人、毕业生辅导员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推进校企合作,关心毕业生就业去向和意向。 此次招聘会搭建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良好平台,促进我校与招聘单位的深度交流。学校后续将继续推进“招聘+宣讲”“走出去+引进来”的就业工作模式,深化校政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持续做好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工作,助力2025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供稿:招生就业处 撰稿人:徐卓远 审核人:孙静)

    2025-03-20
  • 律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评《中华法治文明》

    西北政法大学以陈玺教授为主持人的教学团队,承担了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法律史”及国家级研究生示范课程“中国法律史”的课程建设任务,《中华法治文明》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该著作选择代表中华优秀法治文明精神的法系文明、法典文明、判例文明、律学文明、司法文明、监察文明、吏治文明、宪制文明、红色法治文明等进行深入论述,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发掘优秀法治文化基因。该书第一章“法系文明”深刻揭示了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法治文化精神,指出中华法系跨出国界,对世界法律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世界五大法系的中华法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法律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立法智慧。该章侧重发掘中华法治在发展过程中经长期积淀但未得到充分重视和肯定的精华,还原中华法治文明中的优秀民族精神。该书第二章“法典文明”侧重阐释古代中国对立法技术的重视和高超的立法技术。该书第四章“律学文明”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对法学教育工作的重视。该书第六章“监察文明”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官吏监察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严惩官吏犯罪的先进理念。该书第九章“红色法治文明”凸显了革命根据地法制“司法为民”理念的实现。该书将儒家的悲悯情怀,家国情怀置于天人合一的宏阔图景中,生动地反映了传统儒家的悲悯情怀与法律及天理的结合,及其在司法活动中的实现。该书揭示了中国法律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实用理性精神。 第二,选用经典案例,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之司法精神。该书第三章“判例文明”选取中华法制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以案说法,以案明理,凸显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如引用“张释之犯跸案”:西汉文帝年间,文帝从中渭桥走过,桥下突然钻出一人,使文帝坐骑受惊。文帝非常生气,要求时任廷尉的张释之将其处以死刑。张释之认为此行为构成过失危及皇帝的犯跸罪,依照法律规定只能处以罚金刑,该观点最终得到皇帝认可。此案生动地反映了司法官员的守法、护法意识,反映了司法领域中的有限皇权,说明法律是君主与臣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采用贯通古今、汇合中西的写作方式,凸显了中华法治文明之源远流长。该书第一章“法系文明”将中华法治文明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叙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流变。同时,将中华法治文明置于世界法治文明的大舞台上,会通中西,博采众长,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法治文明的陈陈相因,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 第四,突出重点,语言精练。该书在内容撰写上,与普通法律史著作以立法与司法为立论、面面俱到的写作方式不同,重点选择能够体现中华优秀法治文明精神,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进行梳理,语言浅显易懂,叙事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法学理论课教育活动中,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播。《中华法治文明》一书重在发掘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华及其法治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基因与民族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坚持以德为先,德行合一;坚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课堂。总之,该书凸显了新文科、新法科的时代需要,真正做到传播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中华法治文明》一书的出版,将为推动新法科视域下法学理论课程的改革发挥积极作用,意义深远。

    2025-03-19
  • 外国语学院分会举办“叁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系列活动

    为庆祝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进一步弘扬女性力量,关爱女性身心健康,外国语学院3月8日至3月14日精心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主题观影、中医义诊惠师活动和健步走等,吸引了全院60余名女教职工参加,活动气氛热烈,反响积极。 为激励女教职工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自信与坚韧,学院特别选取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影片中哪吒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激发女教职工对内心自我成长和教师角色的思考。 同时为关注女性身心健康,学院联合陕西省中医医院在长安校区共同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医义诊惠师活动,为女教职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帮助老师们缓解压力、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 学院还组织了“健步添活力 巾帼展风采”为主题的健步走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女教职工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女教职工在绿道漫步,在春日暖阳中感受运动的乐趣,既放松了身心,又增进了彼此的情感联系。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女教职工的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学院未来将继续举办更多关爱女性成长与健康活动,鼓励女教职工以积极向上、健康自信、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校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新成绩。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马婧 审核:杨华)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