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南省第一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郑红瑞(中)正在指导服刑人员进行粉笔画创作。
关注河南监狱劳教系统一线警察系列报道
前不久,一名服刑人员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借机寻衅滋事,突然将一盆脏水泼向另一名服刑人员。在场的人被这一幕都吓惊呆了。因为,被泼的服刑人员是曾让人谈之色变的号称“东北虎”的韩笑(化名)。只见韩笑摸了一把脸上的水,然后笑着说:“兄弟,你咋知道我热了呢?谢谢啊。”说完,向监舍走去。
这一幕的发生让不少服刑人员连呼:“韩笑变了!”其实,在场的每一名服刑人员更敬重的是那个“训”虎的人,———河南省第一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郑红瑞。
用火热的心融化“坚冰”
17年前,郑红瑞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后,一直工作在河南省第一监狱的教育改造第一线,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实实在在的业绩。
监狱在组织管教警察对重点服刑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时,不少警察一提起被称之为“东北虎”的韩笑,都不停地摇头。监狱长点名让郑红瑞负责韩笑的教育改造工作,并与其签订了“责任状”,要求尽快见效果。郑红瑞微微一笑说:“在监狱这样浓厚的教育改造氛围内,我非常有信心。别说是啃骨头,就是块冰,我也要给他焐热了。”
郑红瑞了解到,韩笑入狱前,在案发地口碑极差,且作案手段残忍,其家人已与其断绝关系,入狱后,没有家人探视他。郑红瑞得知这些情况后,给他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和方便面说:“家里人这么长时间都没与你联系,这是监狱为常年见不到亲人的服刑人员发放的生活用品。”
韩笑听后一下子愣住了,过了半天才语无伦次地说:“让监狱破费了,谢谢……”细心的郑红瑞看到韩笑的喉结动了几下,但他还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郑红瑞断定,韩笑的内心也很脆弱,但很爱面子,就决定寻找他的亲人共同对其进行帮教。
在监狱的大力支持和韩笑原籍公安机关的配合下,郑红瑞通过写信、打电话等多种方式,终于有了其母的消息。之后不久,郑红瑞亲自把其母接到监狱。当韩笑看到8年未谋面的母亲时,泪水夺眶而出,他跪在母亲面前说:“妈,我错了。您为我操碎了心……”由此,韩笑的变化很大。此刻,郑红瑞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教育,与其谈心,讲做人的道理,使他很快成为了监狱教育改造积极分子。
面对韩笑的变化,郑红瑞自我总结说:“在‘首要标准’的指引下,我不回避矛盾,不拔高观点,不强加思想,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解‘扣子’。在个别教育的时间选择上,我努力抓住容易形成个别教育效果的契机和突破口;在个别教育的场合和方式安排上,我根据教育内容和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进行合适选择,用爱心融化了一块块坚冰。让一个服刑人员能脱胎换骨,社会上就会少一个坏人,多一个好人,家庭就会多一份和睦,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让服刑者感受法律温暖
有一天,郑红瑞发现田田精神恍惚,似乎有着很重的心事,于是便将其带到谈话室。在谈话中,郑红瑞得知,入狱前,田田与同村一年轻人发生了冲突,将对方重伤致死。被害人是他们家叁代单传的独苗,他的死亡引起了其家族的极大愤怒,将田田家的房子给拆了。田田的父母无奈之下,只好远走他乡在豫东的一个村庄临时住了下来。田田的父母刚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就赶上乡里修公路,他们居住的马棚成了临街房。同村的一户王姓人家,见房子升值,说马棚占的地方是他们家祖传的宅基地,经常上门撵他们,两位老人陷入了痛苦之中,并将这一情况告知了狱中的儿子。
想到自己的一时犯罪,给亲人造成如此大的磨难,田田心中痛苦万分,对生活也彻底地失去了信心。郑红瑞想,如果这件事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对田田的教育改造产生不利影响。经监狱领导同意,郑红瑞马上驱车赶到田田父母的住处,在当地派出所及村委会的帮助下,他首先找到了王某,给他讲解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使其打消了纠缠要房子的念头。此事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他们纷纷说:“监狱警察真好,对服刑人员家的事也这么关心。”
事后,田田说:“当时,我真想越狱去找那个姓王的算账,然后一死了之。是监狱警察帮助了我们,让年迈的父母有了落脚之处。我一定好好改造,才能报答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郑红瑞由衷地说:“维护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法律的尊严。要通过依法维权,使服刑人员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也感受到法律所带来的温暖。”
亲人的理解成为工作动力
“他整天不回家,我已经习惯了。如果他老老实实地在家呆一天,我反倒觉得不踏实。”郑红瑞的妻子说,他有抽烟的习惯,但这一习惯突然改变了,一问他,他笑着说抽烟有害健康,已经戒掉了。而一到发工资的日子,他并没有因戒烟而省钱,有时还会比平时少几百元,还从兜里发现了药费证据。家里人以为他得了病,就拉着他去医院,他才说出实情:是给一个生病的服刑人员买了自费药品。
在亲人的支持下,郑红瑞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造的工作之中。他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对服刑人员进行个别教育转化的新方法、新途径,起草制定了一套具有科学性、操作性较强的教育转化方案,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回想起这些年的工作,郑红瑞感慨地说:“教育改造第一线有多少故事,我一时也难以说清楚。有苦有累,也有快乐,在监狱领导的支持和亲人的理解下,看着一个个合格的刑满释放人员走出监狱的大门,我心里很甜,所以也有一种特殊的成就和自豪感……”
文/图本报通讯员施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