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间,高校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经常会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您在高校和学术界多年,怎么看待高校屡屡出现的这种学术不端现象?这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主要表现为哪些形式?
赵馥洁:近年来,甚至可以说是十多年以来,学术界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声誉,让人很痛心。
据我所了解,目前学术界的不端行为大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个是抄袭:论文和学术着作的抄袭现象,在一些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里面时有发生,为了更快捷地追求利益,嫁接抄袭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成果,或者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学术成果。有的文章还发表在一些权威杂志上,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第二种现象就是学术评估、审评的材料造假,包括一些学术机构在申请项目、评奖和评职称申报的材料中掺杂水分,甚至是明目张胆地伪造数据和观点。第叁种就是学术交易。比如一些学者为了发表文章、出版着作、申报奖项、评定职称等,不是通过正常的学术渠道去争取,而是通过拉关系、利益交换,甚至用权力干预来获得,这在学术界不在少数。学术交易相对于学术腐败的其他形态而言,是更让人痛心的行为。一般的抄袭、拼凑不过是学者个人单方面的学术道德败坏,而学术交易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学术腐败。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几年,这种不良风气由原来的一些边缘学科和不知名大学,开始向各种学科和知名大学侵蚀,这不得不引起学术界和有关监管机构的注意。
记者:我们看到,经常有一些作假的论文和学术成果是通过知名的学术杂志发表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赵馥洁:这还是我上面所谈到的那个原因,就是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和干预。一些报刊编者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不是着眼于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而是看与学者的个人关系、学者的名望,甚至看对刊物的经济利益。学术的判断标准被非学术的因素干扰和扭曲。
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都是让人感到很神圣的一块净土,因为学术的纯洁和进步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这些负面事件对学术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
赵馥洁:首先毋庸置疑的就是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学术的研究本来应该是学者们通过端正的学风、认真的态度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所取得的,而不应该是以歪门邪道、不道德的手段窃取得到的,这一点严重影响干扰了学术本身的健康发展。其次,影响了学术评估氛围的公正性,使学术评估的公正价值失落。第叁,对社会道德、社会风气有不好的影响。学者应该是社会风气的表率,当学者不能以学术良知来端正自己的品德,必然影响到了社会的风气。第四,使一些真正的学者,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以及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所体现的学术品格,会被这种不良的风气所遮蔽和压抑,因为不良的现象、成果如果得逞的话,势必让一些兢兢业业搞学问的、甘于坐冷板凳的人不被社会、学术界、知名刊物所关注、所重视,他们的这些精神、人格和学术风范就被遮蔽了,不利于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健康发展。
记者:那么您认为,造成这种学术不端风气的原因是什么?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怎么改变?
赵馥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唯利是图、功利主义、利益至上这些风气侵蚀到了学术界,使一些学者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不能安于学术研究,急于出成果,然后用成果来换取名誉、地位甚至金钱,自己的学术人格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扭曲。在这些诱惑下,有些学者坐不住了,开始私欲膨胀,把对名利的追求高于一切,价值观念受到异化。
其次我们的学者继承历史上的一些优良传统、优良学风的精神淡薄了。历史上许多大学者在创造了学术理念的同时,也培养了优良的学术精神和治学作风,特别是一种学术自律精神,而现在的学者就缺少这种自觉的学术人格追求。所以我们当前在培养学者过程当中,应当特别重视学风教育,特别是年轻学者,不只是要求出成果,还要优化学风。
再其次,我们现在学术成果的评价评估体系,不成熟,不健全,不科学,给造假者钻了空子。目前学术评估上的最突出表现是只看量不看质,以量代质、量重于质,很多评估当中要求你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出版了多少部着作,在什么种类的杂志上发表,还包括评估专家、教授、学者等,只重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的数量不重质量。事实上,把学术研究的成果数量化,是一种简单化、不科学的评估方法,只是操作方便。但很明显这不是一种科学、全面的方法。
要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推出完整的、健全的、科学的学术评估体制,要建立一套既推进学术发展,又体现公正性的评估体系,这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