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法治建设的实践地。在美丽的西北政法大学校园里,曾发现了西汉御史大夫、《越宫律》的编订者张汤墓葬。如今在墓葬遗址上屹立起的廉亭和张汤墓遗址陈列馆,成为该校独有的法律文化景观。
西北政法大学在75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延续着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的红色血脉。日前,本报记者来到西北政法大学,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濒诲辩耻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谤诲辩耻辞;等问题,采访了该校校长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是最大的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我了解,您曾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中国法学会等部门组织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中以&濒诲辩耻辞;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谤诲辩耻辞;为题为多地的党政领导干部作过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濒诲辩耻辞;法治保障&谤诲辩耻辞;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贾宇: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保障必然使社会管理格局更加完善,为进一步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在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是全方位、系统化地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方略。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法治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提供了基本的参照和依据,它是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方略,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比较全面、深入和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在国家基本法律尚不完备的情形下,我们主要依赖政策来治理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管理的很多方面主要依赖完全的市场化管理,但单纯的市场化管理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中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规律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认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就是最好的社会管理创新。
需求导向 联合培养 服务大局 追求卓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濒诲辩耻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谤诲辩耻辞;,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请您谈谈学校实施这一计划的体会。
贾宇:&濒诲辩耻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谤诲辩耻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目前全国有600多所院校开设了法学专业,在校法科学生已达数十万。但是,我国法学教育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形势不好;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拿到国家&濒诲辩耻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谤诲辩耻辞;的叁个基地,这是对我校法学教育水平的国家认证。我们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西部民族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推进西部地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稳定安全、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北政法大学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按大区设置的5所政法院校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与司法实务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多数毕业生扎根西北边疆和民族地区,已成为该地区政法战线上的中坚力量。2011年学校成功申报了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创新高级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体系。
我个人理解,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基点是需求导向、联合培养、服务大局、追求卓越。学校在实施该计划时,首先要明确国家和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然后请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来参与设计,共同讨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研究相关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联合培养。所谓&濒诲辩耻辞;服务大局、追求卓越&谤诲辩耻辞;是指我们要培养出既懂法律问题、又懂西部问题的卓越人才。而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要对传统的法学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对于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法律人才的标准,同时还要结合学校地处西部的地域特色,围绕中亚、西亚的法律问题,俄罗斯的法律问题,新疆和周边国家合作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更要充分认识到,西部欠发达地区需要卓越的法律人才,学校要明确这一类型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为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法治信仰 中国立场 国际视野 平民情怀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您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多次提到&濒诲辩耻辞;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谤诲辩耻辞;。这16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贾宇:这16个字是我对西北政法大学的学子们提出的成才目标,也是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
所谓的法治信仰就是要信仰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立场就是国家主人翁和建设者的立场。爱国主义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很多年轻人容易隔岸观火,站在一个消极的评论者立场对国家、政府和社会指手画脚。这种立场,就决定了这样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中一无所成,因为他是一个旁观者,不是建设者,所以看待问题必须有中国立场。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法制和文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法治向前推进,而不能站在外人的立场对国家的发展指手画脚。国际视野就是看待任何一件事情时,不仅要有爱国的、现实主义的立场,还要有国际和历史的眼光,不能做井底之蛙。只有真正做到博览古今中外,吸取各方之长,结合实际对之改造利用,才可能站在人群的前列、立于历史的潮头。平民情怀就是要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公民,把自身价值的体现建立在心系底层、面向实际、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人才培养当然应该追求精英、一流、卓越、尖端,但这不应该意味着要养成虚幻的贵族气和自以为是的傲气,不能忽视平民情怀和敬畏生命的教育。
(实习记者高博对本次采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