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过场”“凑学分”,青年学子实实在在地用脚丈量、用脑思考、用心体悟,在“实”中锤炼青春,收获“一夏”成长。
文/梁芝芳(《当代陕西》 记者)
“只有希望而没有实践,只能在梦里收获。”9月16日,西北政法大学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会上,经济学院大二学生王好苑用精彩的演讲,展示了10天实践锻炼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增长知识才干、提升能力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进行成果汇报的,还有9支实践团队。激情澎湃、神采飞扬的大学生们,通过PPT演示、制作电子相册等方式,分享社会实践中的酸甜苦辣,共话成长与收获。
今年暑假,西北政法大学组织26支社会实践团队、298名青年学子,深入到农村、社区、公司,开展以学术科研、支教帮困、创新创业、政策宣讲、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他们实实在在地用脚丈量、用脑思考、用心体悟,在“实”中锤炼青春,收获成长。
作为人文社科类西北政法大学,一贯重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10多年来,依托“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点,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拥抱社会、了解民生,弘扬法治精神,发扬学科优势,探索形成了“校党政领导、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事业化推进”的社会实践模式,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阵地化的实践活动体系。去年,“赴靖边治沙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今年,新闻传播学院联手河北半壁山镇“探新媒体基层服务模式”的暑期实践,受到全国70多家媒体关注。
“第二课堂”锤炼青春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有效平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宋觉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青年学子要尊重实践、崇尚实践,让实践意识融入血液,在接地气的实践中将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知行合一。”
西法大将社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课程化体系,编制《社会实践指导手册》,设立必修学分,规定实践学时,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社会实践选题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变化的立项申报制度,形成学校大队、学院重点团队和学生自主申报团队叁级结构。
“围绕服务地方的主题,我们在项目甄选中更为看重能否与社会热点和专业紧密结合。”校团委书记宋白坦言,如果流于形式,图热闹,为了实践而实践,“这样的项目我们会坚决摈弃”。
今年什么课题更受关注?作为经济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学生负责人,李剑靖远为选题头疼了好几个周。为此,他专门组织队员碰头来了个“头脑风暴”。
通过开会讨论和网络交流,他们初步把关注点聚焦在“一带一路”上。考虑到选题过大,操作起来有难度,他们将范围缩小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切入角度是“文化遗产法学视野”。
“每支团队至少配备一名副教授或博士教师作专业指导,全程跟团。”负责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团委副书记燕楠介绍,团队对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反复论证,指导老师对项目进行跟踪把关,只有确定基层需要、团队能够胜任,才可确定立项。
记者观察到,这个暑假,“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互联网+”成为青年学子社会实践的关键词和主题词。紧扣当下社会热点的同时,26支实践队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中国梦想”。除了利于发挥西法大“法学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这一主题无疑更切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的时宜。
主题不同、内容各异、地点覆盖全国的多支实践团队,其内在标准却是一致的——“严谨、求实、文明、公正”。8字的校训,清晰地标注出西法大人的精神坐标。
“我们希望大学生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不断成长,这是社会实践最核心与本质的内涵。”在宋白看来,尽管学校不搞“大撒把”,但更重要的,则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与认可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个人成长的意义,从而提升社会实践的效果。
广阔天地“一夏”成长
从西安出发,坐23小时火车硬座,到贵阳倒车,站票4个小时到荔波,再转大巴,山路上颠簸了2个多小时进村,步行近30分钟,西法大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黔进支教队”14名队员终于到达目的地——贵州省荔波县甲良镇益觉村甲岸小学,开始了18天的支教生活……
两间空置的教室,顺着墙角在地上铺一层薄薄的防潮垫,拼成8人大通铺,此外只有几张破旧的课桌椅,别无他物——这里是“黔进队”志愿者的“宿舍”,男、女生各一间。山区昼夜温差大,大伙没带被子,只好裹上最厚的外套,和衣而眠。
“由于预算紧张,我们尽可能减少开支,饭菜标准是少菜、少油、少荤。”外国语学院志愿者袁月告诉记者,当地土豆最便宜,他们便土豆丝、土豆条、土豆块、土豆饼、、、、、,5天“消灭”了50斤土豆。
最后一天上课,袁月发现备的英语课还剩两个课时的内容,怕学生“消化不了”,她准备只上一节课,可孩子们眼巴巴地主动要求补课,她只好拖堂大半个小时讲完了全部内容。“尽管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正一步步实现。
从早5:30起床、出操,之后上课、课外活动,到20:00例会。这张“准军事化”的作息表,记录着支教队员每天细密紧张的支教生活。
袁月手机里存着一双凉鞋的特写照:因为太旧已分辨不出鞋子的颜色,半截红绳代替断了的绑带。穿这双鞋的孩子叫袁和营,刚上二年级,跟奶奶相依为命。离开前,支教队员凑钱给他买了一双新凉鞋,奶奶当场帮孩子换上,老泪纵横。
回来的火车上,队友收到一个孩子发来的短信:“老师,外面的世界大吗?我想去看看。”几个女生忍不住,哭了。
一纸证明信,一张群众意见调查表,一个实践报告,几个公章,也许就能帮助大学生拿到暑期社会实践学分。然而,他们明白只有真正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才能炖好社会实践这锅汤,让其营养价值最大化。
7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在铜川王益区红旗社区挂牌。当天,政管学院暑期实践队正在红旗社区调研,课题是铜川如何从“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养生休闲之都”。
土生土长的铜川姑娘刘晨靓给6名队友协调、联络。“很多居民不愿意接受入户访谈,敲10次门能吃9次‘闭门羹’,有时一个上午只能完成几份问卷。”坚持完成了符合统计要求数量的问卷发放与回收,刘晨靓戏称自己这个暑假最大的变化是“脸皮厚了”“敢开口了”,跟陌生人打交道更加自如。
假期刚开始,杨岚和6名同学赴山西进行“大气污染与防治的相关法律适用情况调研及法条宣讲”社会实践。
“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跑出来。”杨岚这样形容自己的实践之旅。从西安出发到太原,中途遭遇暴雨,火车停滞两个多小时,计划一下子全乱了。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凌晨2点下车,找不到吃饭、睡觉的地方,小伙伴们几乎崩溃了……”
经济学院赴甘肃张掖“如何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践团也犯了“没查天气预报”的失误,途经康乐大草原时暴雨突袭。15名队员手挽手、唱着歌相互打气,顶着风雨往前冲。
这样的场景,令经济学院团总支书记李小巍倍感欣慰。作为带队老师,他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实践,真切感受着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通过社会实践,他们身上少了浮夸和娇气,多了务实和坚强,干起事来更加主动、积极。”
“和大地零距离亲吻,和社会零距离对视,和人民零距离拥抱。”实践成果汇报交流会上,赵健给同学们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希望大家做后面那只小马,河水深不深,自己下水试。”
践行理想回馈社会
张晗冰今年并没有参加暑期实践,但“江湖”上依然有他的“传说”——“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负责人的光环,吸引了不少学弟学妹前来“取经”。
在靖边调研时,治沙英雄牛玉琴的故事让张晗冰震撼:“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自垫资金800万,用人挖、肩扛、驴驮等方法20多年来在毛乌素沙海边缘植树、种草,将一眼望不见边的沙漠变成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令人敬佩!”他看到了第一代治沙人的奉献,第二代的坚守,也明白他们的无奈与担忧,感受到作为大学生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前人治沙成果,传承他们的精神,造福社会。”
阅读专着37本、学术论文100多篇、各类材料500余万字,走访48个企事业单位,累计调查人口5000余人次完成问卷2000张,合计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75万余字。这组“大数据”背后,是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周‘礼’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队”成员一次次开会讨论、熬夜分析数据、加班加点整理、撰稿……
看到网上有人吐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拉个条幅,摆个摊,拍张照片就走人”,刑事法学院大叁学生孙伟伟感到有些委屈。7月,她带队参加“陕西省基层法律援助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实践活动,短短十几天跑遍了包括西安、延安在内的4市5区2县,深入各地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调研,走上街头宣传法律援助知识,还形成了一份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
谈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孙伟伟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应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却能走得更远。”高舸帆是“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实施现状与阶段成果调研团”的领队。他认为,就像神木县免费医疗不是因为“财大气粗”,而是拥有一个先进、合理的医疗体系,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结果,只有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发挥最大的合力。“我们打算将调研报告与神木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分享,希望能为政府部门今后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他说。
“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用科技和知识的力量给贫困地区带来切实的帮助,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未来一直要坚持的目标。”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达旭瑶的实践点是河北承德市兴隆县半壁山镇,他和队友一起帮助半壁山镇政府建设了“半壁山之窗”微信公众号,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运营,借助新媒体加强基层党建与社会公共服务,探索“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
新闻院的同学指导农民开办系列“半壁山微店”,将其土特产物和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此外,通过拍摄半壁山镇形象宣传片、制作文化创意产物等方式推广当地景观与人文。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说:“通过和各地基层政府合作,大学生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了解中国基层的政务、经济等情况,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正贴合了当下教育改革的呼声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