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赵馥洁教授阐释《关中书院》纪录片拍摄的叁重意义

  • 2015年10月16日
  • 西安晚报2015年10月16日第12版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重振关中书院  弘扬关学精神

赵馥洁:纪录片拍摄有叁重意义

昨日上午,纪录片《关中书院》开机仪式在西安文理学院举行,在很多关注关学以及西安城市文化根脉的学者眼中,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对于西安乃至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着名学者赵馥洁在开机仪式上表示,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具有叁重意义。

弘扬关学之深邃智慧与优秀精神

赵馥洁认为拍摄《关中书院》的首要意义,就是有益于弘扬关学的深邃智慧和优秀精神。

关中书院自明万历叁十七年(1609年)创建至清光绪叁十二年(1906年)改制,跨越明清两朝,期间虽然几经废兴,几代传递,但却绵延着一条不绝之学脉,这就是关学精神。北宋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作为宋代理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驾齐驱的一个独立哲学学派,不但在学术思想上为拓展中华民族的思维智慧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学术精神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概而言之,&濒诲辩耻辞;立心立命&谤诲辩耻辞;的使命意识,&濒诲辩耻辞;勇于造道&谤诲辩耻辞;的创新精神,&濒诲辩耻辞;崇礼贵德&谤诲辩耻辞;的学术主旨、&濒诲辩耻辞;经世致用&谤诲辩耻辞;的求实作风、&濒诲辩耻辞;崇尚节操&谤诲辩耻辞;的人格追求和&濒诲辩耻辞;博取兼容&谤诲辩耻辞;的治学态度、构成了张载关学的基本精神。后代的关中学者,虽学术思想或有差异,但却都尊张载为&濒诲辩耻辞;关学宗师&谤诲辩耻辞;,都以张载提出的&濒诲辩耻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谤诲辩耻辞;为使命,都以张载所培育的关学精神为旨归。赵馥洁因此总结,&濒诲辩耻辞;可以说,关学精神乃是关中书院的灵魂。&谤诲辩耻辞;

他提出,作为关中书院灵魂的关学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精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宝贵的文化价值,&濒诲辩耻辞;它既是提升中华民族智慧的不竭源泉,又是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既是我们治学、办学的可贵经验,又是培育青年一代人格素质的重要营养。所以,关中书院的重建和纪录片拍摄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可以使张载关学的深邃智慧和优秀精神在实体机构和影视媒介的支撑下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谤诲辩耻辞;

对当代教育与传统文化发掘有启示

赵馥洁同时还认为,《关中书院》拍摄还有助于当代学界借鉴、汲取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大学文化的核心,突出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辉煌成就。书院以传道济世、兼容并蓄、自由讲学为特征,蕴含着以&濒诲辩耻辞;道&谤诲辩耻辞;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学者为主体的学术精神和以人格培育、世风美化为宗旨的教化精神。1901年以后,书院制度虽然终结了,但是它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经验和思想精华,依然十分宝贵,很值得借鉴和汲取。以关学精神为灵魂的关中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书院之一。关中书院的重建和纪录片拍摄,有助于挖掘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和宝贵传统,复兴古代书院的优秀文化精神,并对其精华实现现代转化,以推进中国现代大学的教育改革和大学文化建设。

拓展、强化传统文化发掘和研究

赵馥洁表示,拍摄《关中书院》纪录片,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有利于拓展、强化西安乃至陕西的传统文化发掘和研究。“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内涵渊博,文化特征鲜明,文化精神恢弘,在中国文化史上以至人类文明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近来年对于它的研究已有重大进展。我认为,关中书院重建和纪录片的拍摄,必定能进一步拓展领域,深化探索,形成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堪称有见识,有胆略,有气魄的大举措!” 记者 孙欢

相关新闻

  • 王敬波教授应邀来校作《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路径》讲座

    3月21日下午,我校邀请黑龙江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敬波教授作题为《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路径》的讲座。我校校长范九利主持,全校2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王敬波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她从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目标、关键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路径。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大局出发,需要与时俱进更新市场监管理念、完善市场监管规则、创新市场监管方法。应将依法行政原则、市场普遍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包容审慎原则、比例原则、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作为市场监管的原则谱系,并以此丰富政府治理的法治原则。并指出应从创新监管、智慧监管、综合监管、信用监管、激励性制度等方面入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范九利在主持讲座时表示,王敬波校长是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也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号召师生们学习她教书育人、钻研学术的精神,为母校争光。 王敬波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实践案例加深了师生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知。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王敬波教授看望了在我校学习时的辅导员侍秀英老师。 (供稿: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撰稿:杨思怡 审核:赵玎玎)

    2025-03-22
  • 王瀚教授受聘西安仲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2025年3月13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对于聘任西安仲裁委第四届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王瀚教授受聘西安仲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聘期为2024年12月4日至2029年12月3日。 (供稿:国际法学院 撰稿:石文慧 审核:李立)

    2025-03-21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