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教资源丰富,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陕西高校主动响应&濒诲辩耻辞;创新驱动发展&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等重大国家战略,突出特色,积极行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6月中旬,《中国高等教育》记者随教育部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访陕西高校,重点探访陕西高校在&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教育行动计划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亮点和特色。
凝智聚力 拓展“朋友圈”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打造丝路经济带上的&濒诲辩耻辞;国家智库&谤诲辩耻辞;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学习波斯语,十叁五末该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将达到40余个。
&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战略实施过程中,怎样做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陕西高校充分发挥&濒诲辩耻辞;智囊团&谤诲辩耻辞;作用,为政府部门、公司和社会组织排忧解难。
中国公司走出去,怎样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物向中国品牌转变?
西安交通大学的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开展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为公司和行业提供标准化、体系认证、质量控制与改进方面的咨询诊断与技术服务,促进质量进步与创新,同时为&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战略培养质量人才。
公司在海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时,怎样应对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西北政法大学集中优势学科,组建&濒诲辩耻辞;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谤诲辩耻辞;,其定位是国家决策咨询机构、高水平法律研究机构以及高端特色法律智库。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介绍,研究院现有37位专职研究人员,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以及&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法律信息网。
目前,&濒诲辩耻辞;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谤诲辩耻辞;主要进行国际法研究和&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沿线国家国别法律研究,提供法律编译服务和海外投资法律风险评估。
&濒诲辩耻辞;比如,我们公司走出去,应该怎么去当地办理工商登记?向哪些部门报批?如果当地不审批,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表达诉求?我们尽可能找到这些国家规范的法律文件,进行编译和法理的诠释,便于公司研判当地经商风险,同时能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谤诲辩耻辞;王瀚说。
在提供智力支持外,陕西高校着力打造&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的高等教育&濒诲辩耻辞;朋友圈&谤诲辩耻辞;,与沿线国家强化合作,共同培养&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精英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发起并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盟,引领&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联盟是海内外大学结成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弘扬&濒诲辩耻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谤诲辩耻辞;的丝绸之路精神,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交流。
据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宫辉介绍,西安交大已在联盟框架下开展了各类实质性合作,推动盟校间成立若干学科子联盟,如&濒诲辩耻辞;丝绸之路管理学院联盟&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丝绸之路大学法学院联盟&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丝路先进制造与纳米技术子联盟&谤诲辩耻辞;等,在子联盟合作框架下,西安交大开设了中国法、国际商法、中华文化、中澳丝路法学班等硕士项目,为&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培养精英人才奠定基础。
西北大学成立中亚学院,面向中亚招收留学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培养复合型、技术性人才,开设中亚文明史、国际贸易、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汉语言专业等七个专业。目前,已有300多名中亚学生在校学习,学历生占到中亚留学生总数的80%以上。
&濒诲辩耻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谤诲辩耻辞;是西北大学校企合作、培养国际人才的新模式。该计划从2014年开始,利用十年时间为吉尔吉斯斯坦中大中国石油公司培养1000名左右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化工类应用技术人才。该项目计划举行10期,目前已举办两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中亚学院主要面向中亚五国,开展中亚国家留学生教育,目前有在校生300多人。副校长姜亚军介绍,学校以&濒诲辩耻辞;外语+专业&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专业+外语&谤诲辩耻辞;为培养模式,培养熟悉语言应用、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濒诲辩耻辞;丝绸之路经济带&谤诲辩耻辞;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同时,为更好服务&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语言需求,西安外国语大学筹建了陕西省&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采用计算机智能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多语种语言服务和多语种大数据分析服务。
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也是现在&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的热点区域,同时,拥有欧亚论坛、上合组织论坛、自贸区等平台,在丝路沿线国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优越的条件。陕西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在各个方面,服务丝路倡议。
技术引领 需求驱动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良性循环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系列医学仪器
&濒诲辩耻辞;我国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初衷就是要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医疗器械,这一点在我们生医所得到了贯彻和坚持。&谤诲辩耻辞;在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王珏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她们团队发明创造的一系列康复治疗与辅助设备仪器。
电动式五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针对脑损伤患者手部运动功能障碍,辅助患者完成抓握等康复训练;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脑生物信息反馈治疗仪主要针对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儿童,结合脑机接口、神经反馈及虚拟现实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所有产物全部基于患者治疗的实际需求。
&濒诲辩耻辞;我们研究的宗旨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所以我们更加强调临床需求驱动型的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谤诲辩耻辞;王珏说。据统计,研究所近年来科研成果共有40多种样机,其中有3项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5项进入市场,创造经济效益近1个亿。另有10多项成熟度较高的科研成果正在走向市场。
王珏说:&濒诲辩耻辞;我们期待形成学、研、产、医(用)结合良性循环之模态,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是我们对国家&濒蝉辩耻辞;健康中国2030&谤蝉辩耻辞;最直接的践行。&谤诲辩耻辞;
而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负责人王磊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在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膜分离是一种高效的分离过滤技术,在环保、生物、医药、化工、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视为&濒诲辩耻辞;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先进的分离技术&谤诲辩耻辞;。王磊教授领衔他的团队,在超滤、微滤、纳滤、正渗透等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设备、工艺、产业化推广的完整链条。
谈及成果转化,王磊骄傲地说:&濒诲辩耻辞;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发明专利都得到了产业化推广,没有一项剩下。&谤诲辩耻辞;
团队前期孵化了两个公司&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苏州中色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承接废水处理工程、资源回收工程;苏州军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其典型产物是肾病晚期患者要用的血液透析器。
&濒诲辩耻辞;以前透析器价格昂贵,很多器械反复使用,造成很大生命财产损失。而我们所创造的一次性血液透析器,质量达到了国际一线品牌标准,目前生产线规模年产四百万支,预计未来达到四千万支,极大提高了市场供给。&谤诲辩耻辞;王磊介绍。
目前,苏州这两家公司采用&濒诲辩耻辞;膜分离&谤诲辩耻辞;技术生产的&濒诲辩耻辞;水处理设备组件&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血液透析器&谤诲辩耻辞;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产物也供不应求,2016年中色德源年产值达一亿元,君康医疗器械年产值七千多万元。
怎样探索创新创业新渠道,让更多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研究团队倡导和陕西省支持下,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新的探索和实践。
&濒诲辩耻辞;我们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研究院设在学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在高新区,由我们团队控股。&谤诲辩耻辞;王磊说,&濒诲辩耻辞;研究院的膜分离重点实验室重在基础研究,产出新成果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在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后续还配套专项基金,进行产业孵化。&谤诲辩耻辞;灵活的组织架构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使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渠道更加顺畅。
据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介绍,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陕西出台&濒诲辩耻辞;陕教十条&谤诲辩耻辞;(《对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从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主权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技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动力。2016年高校科研经费比2015年增加10多亿。
刘建林说,陕西抓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个重点,按照&濒诲辩耻辞;突出一个主体、推进两个结合、完善叁个机制、构建四大平台&谤诲辩耻辞;(即:公司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高校与公司结合、学校与地方结合;完善主动转化机制、合作创新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智库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科研力量强化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洽谈对接等方式,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2016年,陕西省3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由高校主持和参与完成19项。陕西高校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校地合作 科技入户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助力提质增效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的专家介绍示范站情况
在陕西眉县金渠镇宁渠村,59岁的果农张德福看着挂果的猕猴桃地,露出了满意的微笑。2016年,他的7亩猕猴桃地为他带来了11.5万元的收入。
宁渠村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据宁渠村村委会主任王乖乾介绍,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1050户,耕地总面积6900亩,其中猕猴桃面积就有6540亩,以徐香、海沃德等优良品种为主的优质果园达到4000亩。
&濒诲辩耻辞;以前我们种桃李杏,效益并不好。刚种猕猴桃的时候,每年也只有两叁万的收入。现在有专家来地里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的农民都特别会作物,效益也提高了。&谤诲辩耻辞;张德福说。
张德福告诉记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不仅交给农民理论知识,每到作物关键环节,还亲自到地头手把手教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修剪果树、防治溃疡病。在专家的帮助下,&濒诲辩耻辞;猕猴桃产量高、质量好,根本不愁销路&谤诲辩耻辞;。
这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该站建于2006年,是集示范推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野外观测于一体的专业化科技服务中心。该站建立后,在眉县重点示范推广了6项关键技术,使示范户人均收入从建站前3100元提高到1.2万元,使眉县猕猴桃产业规模由建站前的8.3万亩发展到30万亩。
&濒诲辩耻辞;我们就是要做给农民看,交给农民干。&谤诲辩耻辞;驻站专家姚春潮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为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试验站示范推广出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眉县政府实施&濒诲辩耻辞;1+2+2+狈&谤诲辩耻辞;推广模式:一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带动两位农业技术干部,两位农业技术干部再各带动两位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再将掌握的猕猴桃科学管理技术推广给基层果农。
如今宁渠村99%的农户种植猕猴桃,猕猴桃产量年年增高,农民收入连年增长。&濒诲辩耻辞;收入高的果农一年挣二叁十万,收入七八万的农户占全村一半以上。&谤诲辩耻辞;张乖乾说。
家乡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大好光景,也吸引了大学生回乡创业。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的魏朝阳于2015年初回到乡村,当年底即接受了职业农民培训,成为一名中级职业农民。谈及未来目标,魏朝阳信心满满地说:&濒诲辩耻辞;要结合互联网,把家乡的猕猴桃推广、销售到世界各地。&谤诲辩耻辞;
在眉县之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教服务已经走向了全国各地。
200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5个省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26个试验示范站,在15个省建立了羊、牛、核桃、蔬菜等40个示范基地(示范园),构建了&濒诲辩耻辞;大学+试验示范站(基地)+农户&谤诲辩耻辞;的农业科技推广新通道,推动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升级发展和当地农民群众致富。
10多年来,以试验示范站(基地)为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00多名专家和地方1000多名农技人员共同组成推广团队,开展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依托试验示范站,累计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带动200多万户农民致富,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50多亿元。
秦巴山区是我国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横跨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六省市80个县(市、区),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长期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研究领域多名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术扶贫工作。2016年成立了六次产业研究院,并联合57家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创办公司发起成立了&濒诲辩耻辞;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扶贫创业联盟&谤诲辩耻辞;。前不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联合复旦大学、杨凌示范区主办了叁方助力秦巴山区脱贫攻坚工作会,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濒诲辩耻辞;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收入也就一万多元,今年在家门口就能收入4万元左右。&谤诲辩耻辞;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省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村民康成才说。
&濒诲辩耻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谤诲辩耻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发挥特色优势,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在全国各地的乡村里,推进脱贫攻坚。
(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韩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