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玺语家住榆林市横山区波罗镇樊河村,他现在是西北政法大学大一的学生。
谈到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张玺语感叹道:“我是一名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接受着国家和社会资助的当代大学生。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就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感到很幸福!”
2月27日,是张玺语寒假兼职的最后一天。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后,张玺语脸上带着欣喜的笑容赶回租住的小屋,准备收拾行装回学校报名。
这样的情景不禁让张玺语回想起2017年夏天,同样是在假期兼职时,他收到了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张玺语说:“入学所需的报名费、书本费、住宿费、交通费等,算下来要7000多元,加上生活费和开学置办生活用品的花销近万元,负担这些费用对我家来说非常困难。”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我便了解了国家有关扶助政策。去办理助学贷款,也只需要简单的手续,一个下午便解决了学费问题。随后,我又通过毕业中学申请到了一笔助学基金,解决了开学所需费用问题。进入大学后,我还被评定为家庭困难学生,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生活费用也有了着落,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这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我铺平了求学的道路,让我顺利地走进了向往的大学校门。”张玺语高兴地说。
张玺语的父亲张彦飞谈到儿子上大学的事同样非常激动。他说:“多亏党的扶贫政策好,玺语上学可以说我们基本没花什么钱。”
自己的生活变了,周围许多同学的生活同样也变了。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都让张玺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过去,许多贫困家庭孩子虽然考上大学,但因无力承担学费而退学;贫困家庭的重病患者因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如今,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许多贫困家庭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逐步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对于亲身经历这些变化的张玺语来说,感触尤为深刻。
张玺语说:“作为一名受到党和政府帮助的大学生,我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报答党的恩情。”
这个寒假,让张玺语感到惊喜的还有村里的变化。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原本冷冷清清的村里建起了广场,歌声在春节期间响遍了整个村庄。
“村里的扶贫干部一直到农历大年叁十还在走村串户,看贫困群众过年还有什么没准备好,还需要什么帮助。村里人不太会表达,但在心里都对扶贫干部非常感激。”张玺语告诉记者,“扶贫干部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7年,张玺语的家乡樊河村搞起了果蔬采摘大棚,农家乐、观光旅游也发展起来了。依托村上的煤产业,村民开始拿到入股分红,彻底摆脱了过去单纯靠种地吃饭的日子。“看着全村越来越好,越来越富,村里曾经的困难群众都在享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好处,我为我们能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幸运。”张玺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