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华商报】见义勇为的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2019年12月10日
  • 华商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大学生路遇抢劫 出手相助不留名 面馆老板娘为表感谢 承诺为整个学院学生“免费加面” 原来——

见义勇为的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西北政法大学有支以公安学院学生为主力的政法反扒志愿者大队

面馆老板娘夜遇抢劫幸遇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两学生 写寻人启事表感谢

见义勇为者虽未找到,却让更多人知晓西北政法有个反扒志愿者大队

这是一起寒夜中见义勇为的故事:两名学生帮路人夺回被抢走的手机,路人获救后为表示感谢写下寻人启事,虽然,两名学生还没找到,但却让大家意外知道了西北政法大学还活跃着一支反扒志愿者大队。

寒夜里见义勇为

面馆老板想感谢

王女士在西北政法大学附近开了一家面馆,夫妻俩在此经营已有9年时间。12月6日晚,走到家门口的王女士发现没带钥匙,就返回店里拿,路上她一边走一边玩手机。

走到府东一路路口拐弯处时,一个男人上来就抢手机,还逼问她身上是否有钱。“现在大都用手机付钱,身上也就100来元现金。”王女士说,当时她都懵了,大喊时手机被对方抢走,自己则吓得瘫坐在地。这时有两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追了上去,把行凶男子摁倒在地。一个男孩过来扶她时,抢手机的男子趁机挣脱。两位好心男生把惊魂未定的她送到家门口后才离开。

“事发时是周五,当时连报警都忘了。”王女士说,当晚她曾再叁追问对方姓名,两名男生只说是政法大学公安学院的,别的都不肯说了。缓过神后王女士和老公商议,希望找到两个男生表达谢意。

俩男生还没找到

感动却很暖

经常在王女士店里吃面的西北政法大学射艺队教练穆老师与夫妻俩较熟,王女士就托付穆教练寻找那两名男生。王女士和丈夫还写了一封“你勇擒扒手我管饭到饱”的寻人启事,里面写道:“……为了答谢两位同学,也为了支持匡扶正义的公安学子……即日起,凡是来我店就餐的公安学院的同学,只要你说需要加面,我们会给你加足够的面,不多收一分钱……”

穆教练大学时代就加入了政法反扒志愿者大队,如今留校当教练,但还在反扒队中。12月8日晚上,穆教练受王女士委托,把寻人启事发到群里,表示对两名男生的感谢。

群里纷纷点赞,同学们也在积极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也都发布此消息了,网友和同学们留言很多,“去年冬天有一段时间,学校里丢手机的特别多,后来小偷在餐厅被抓住了,也是公安学院的同学和保安大叔一起抓的。”

事发叁天了,两名做好事的公安学院学生还没露面,大家反倒知道了西北政法大学一直有一支以公安学院学生为主力的政法反扒志愿者大队,还有一个“政法无贼”的传奇故事。

“政法反扒”

希望能让“政法无贼”

政法反扒志愿者大队负责人、公安学院经济侦查专业大叁学生许同学,和华商报记者聊起了他们的反扒队。他说,“政法无贼”是反扒队所有人的希望,日常他们通过微信群联系,主要是保卫校园安全,如果哪里常出现小偷,同学们会去盯梢蹲守,一旦对方再次出现,大家就会召集起来联系学校保安,快速把对方扭送到学校保卫处或派出所。

据华商报记者了解,政法反扒志愿者大队大约是2010年前后成立的,建立初期,队员们在校内食堂、教室、球场进行反扒,有时还到学校外的公交站、西崔巷子、华润万家超市进行反扒。后来志愿队一度因学生毕业不再进行反扒。但到目前又有了108人的规模。

据介绍,有一年,学校里来了一名惯犯,老去操场和宿舍偷手机,还来骚扰女生,后来反扒队员蹲守跟踪,终于让再次准备作案的惯犯落网,后来公开审理此案的庭审场地就设在学校模拟欧陆法庭。

因为这件事,有同学创作了“政法无贼”短片小说,第一篇说有人在政法偷东西发现公检法都是政法的人,如今有了王女士找公安学院学生的寻人启事为灵感的第叁篇。一位政法同学说,这件事是“政法无贼传奇的进化版,扩展到校园周边了。”

安防系统保卫校园安全

学生主要配合巡逻

如今学校的监控密布,对不法分子震慑力很大,校园安全更有保障了。“我们就是配合保卫处巡逻布控,特别时期,我们就蹲守在监控死角,基本上贼进来就出不去了。”许同学说。今年新生开学第一天曾发生手机失窃案,有人在学校食堂附近盗窃手机,8月28日,男子再次进入学校,学校安防系统立刻报警,很快就抓到此人移交派出所。

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大二学生李同学是学校国旗护卫队的队长,他告诉华商报记者,政法反扒队是第一届国护队(公安警备队)队长创立的,主要是公安学院的学生组成,反扒队也有很多是国护队队员。

王女士说,真诚地感谢帮助她的两名学生,没想到这件事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也担心曝光后会给同学带来麻烦。而两位做好事的同学选择不露面,穆老师表示理解,“可能是担心曝光后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吧。”穆教练说,学生们外出时见到力所能及的事应该帮忙,“当然同时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突发情况要第一时间报警。” 华商报记者 李婧 摄影 邓小卫

相关新闻

  • 【华商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系列活动庆祝2025年“叁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为庆祝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丰富辖区女性精神文化生活,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3月7日,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了以“巾帼绽芳华,幸福满社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社区近四百名女性朋友参与了活动。 3月7日上午9点,社区活动室内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关爱女性健康,构建幸福家庭”的女性健康知识讲座正在进行。医院相关科室专家,围绕更年期女性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现场解答了女性朋友们提出的健康问题。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健康知识,更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一场别开生面的女性心理健康沙龙活动在社区温馨开启。心理健康讲师以“和情绪对话”为主题,通过互动游戏,制作手工艺品和插花,引导女性朋友们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愉悦,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生活感悟,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了心灵的放松和愉悦。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当天下午,社区组织的“拥抱美好春天,走出健康美丽”健步走活动在辖区内活力开启。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女性朋友们精神抖擞,迈着矫健的步伐,沿着活动指定路线阔步向前。大家三五成群,一边欣赏着沿途的春色,一边畅聊着生活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辖区内,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次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辖区女性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精神风貌。今后社区将继续以服务一老一小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切实为辖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华商报】【108坊故事】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系列活动庆祝2025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https://www.huashangtop.com/topi/1/372113.html

    2025-03-12
  • 【华商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开展“党建共建”签约和金融反诈宣传活动

    党建引领聚合力,凝心聚力助和谐。为切实加强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居民群众金融诈骗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9月5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党支部与西安银行雁塔党支部举办党建共建签约活动,联合明德门派出所举办金融防范与反诈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双方对各自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和业务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交流双方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并就下一步如何建立良好的联建长效机制展开深入探讨,双方签订党建联建协议书。紧接着,银行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了金融基础知识和投资风险防范等内容,剖析了非法吸存揽储、电信网络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常见行为。随后,民警以案说法,提醒居民一定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而“因小失大”,防止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通过此次活动,三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广泛凝聚共识,深化为民服务,增强了辖区居民的金融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接下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赵彬 【华商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开展“党建共建”签约和金融反诈宣传活动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1145871645055440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725614794&use_new_style=1&req_id=2024090617263361EF30796D6930A6E449&group_id=7411458716450554405&share_token=FF929B9E-6B8E-4EF2-8A11-72D0DCA4AF6A&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source=m_redirect&wid=1726651663027

    2024-09-18
  •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云岭之南 民族同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法治之光,照亮云南民族团结之路;以语言之桥,连通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普”润建水,同语共绘民族团结 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建水古城调查采访,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倾听老街的故事,记录下每一句普通话中凝结着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感受民族团结共融的精神实质。此外,实践团成员在建水西庄镇马坊街集市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村民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以及各民族紧密团结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其后,实践团队还深入东林社区,采访民族团结的先进者。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作为榜样,向更多的人传递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一系列深入透彻、颇有成效的调研实践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团的实地宣传中,讲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建水小调,绽放彝汉融合之花 在建水县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小调的独特魅力。建水小调,犹如一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彝汉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与彝族沙莜腔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汝林的交流中,更深刻理解了建水小调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深入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浓烈氛围。 红色记忆铭初心,文化精神永流芳 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朱德故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朱德故居,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光辉一生的注脚,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九人团”革命纪念馆。馆内“九人团“精神所传达的是建水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无畏与无惧。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法暖万家,共筑青春法治梦想 实践队在共青团建水县委的指导下携手建水县妇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关怀与引导。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于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书写民族繁荣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还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普法小短片,期望以法治之力,助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访调研看乡情,淬炼青春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感受民族团结与法治共进的盛大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以不懈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https://mbd./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4073207859232073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