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为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和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学,作为一所既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又肩负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校,多年来,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自觉弘扬延安精神,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扎实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和工作机制,育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凝练红色文化内涵,完善红色文化教育顶层设计
——明晰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在该校的办学历史中,毛泽东、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关怀学校发展,曾多次到校演讲或为学校题词。时至今日,毛泽东讲的“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习仲勋所题“学法用法,依法治国”,依然是鼓舞师生矢志不渝、不懈前行的精神动力。该校既注重传承从陕北公学一路走来的红色基因,也十分重视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红色文明与之有机融合,凝练成以“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为核心内容的“老延大”优良传统,进而形成“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和“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使党的红色文明传承有了有力的抓手和有效的载体。
??????——完善红色文化教育顶层设计。该校党委牵头抓总,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指导中心,协调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教务处、招就处及各学院同向同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同时,每年将红色文化教育列为党政重点工作,明确目标和要求,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西北政法大学构建“德法兼修、理实并重”高水平有特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方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人文艺术第二课堂建设方案》,构建起一个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文化既完整又有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凸显红色灵魂,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
?
??????——全面加强学校红色历史教育。在校史展馆专设历史展馆,突出学校革命传统历史宣传与展示,每年组织全体新生和新入职教师参观校史馆,接受红色校史教育。在校务楼前制作了“‘老延大’优良传统”和“毛泽东为学校前身——陕北公学的题词”石刻景观;编印《峥嵘岁月——西北政法大学校史资料辑录》和《西北政法大学图史(1937-2017)》等书刊,重点介绍和宣传学校在各个办学历程中的光荣革命传统;摄制完成《光辉历程——从陕北公学到西北政法大学》校史纪录片和《从延安走来——向远方迈进》校庆宣传专题片,收看人数近10万人次以上;在校园唱响由《陕北公学校歌》改编形成的《西北政法大学校歌》,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纪念12·9运动经典诵读大赛等一批文化精品活动,开展了“追忆红色历史,紧跟时代步伐”“纪念九·一八,做合格党员”“弘扬延安精神,践行两学一做”“‘初心永恒’名家书画展”等活动,建立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形成了以“12·4”国家宪法日、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活动为点,以各学院学生文化活动为面,以社团文化活动为补充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主体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满、受众广泛、效果显着。
??????——充分发挥少数骨干在学生中的领头效应。学生骨干是广大学生的“身边人”,对这部分人的红色基因教育成效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长期以来,该校充分利用对入党积极分子、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者、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各类奖助学金获得者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特殊群体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进而带动影响其他学生。及时组织青年学生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成立由青年学生骨干组成的大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会,通过辅导报告、交流讨论、心得分享等形式将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始终坚持苦学、苦熬、苦干的崇高追求和优秀品质广泛传播,进而带动全校青年学生牢记使命、砥砺奋进。近3年来,共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青马骨干分子、学生干部千余人。
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红色文明素养
?
??????——有效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该校先后在照金革命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李辅仁纪念馆、山阳漫川关等地建立“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师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扶眉战役革命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实地教学,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让红色基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充分彰显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主题,每年精心组织社会实践团队赴革命老区延安、梁家河、志丹县以及贵州、云南等地开展主题调研,深入革命老区走访老党员、老红军等,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服务社会,提升素质。该校多个团队和个人荣获团中央全国大学生暑期“叁下乡”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学校团委连续17年被评为陕西省“叁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多家中省媒体先后予以宣传报道。学校学生社团“法律服务中心”秉承“以我所学,服务社会”宗旨,义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成立34年来接待当事人15万余人,开展普法宣传1600余次,年均接受咨询案件2500余件,年平均代理案件90余件,先后获得“中国百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全国百家大学生社团”“陕西省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提升教师红色文明素养,突出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
??????——加强教师自身红色文化教育。该校党委重视发挥教师在红色基因教育传承中的“领头羊”作用,坚持组织每年新进教师学习学校历史,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赴红旗渠、延安、照金、富平等地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等方式,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红色文明素养,使传道者先得道、传承者先得到传承。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该校党委先后组织开展了“深化学与做,迎接十九大”主题党日策划方案评选活动和支部书记讲党课竞赛等活动,把弘扬红色基因贯穿到教师党员教育全过程。
??????——突出课堂教学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该校认真落实中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红色基因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政课30%的课时用以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片、纪录片、党的重大活动现场报道等实践教学;将法学专业教育和红色教育紧密融合,为学生开设了《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使法学教育和红色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该校教师先后主持完成或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延安精神关系研究”“延安精神与文化大西安建设研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廉政教育研究”“陕西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丰富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容,提升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品味,极大地拓展了红色基因传承的视野和维度。
顺应信息时代变迁,构筑“互联网+”红色引领新形态
?
??????该校注重利用网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2004年就开通的“老延大”思政网,重点发布红色信息,主动发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近几年来,该校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红色基因传播手段,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先后设计开展了“我为抗战英雄献支花”“我在西法大,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晒晒你身边的学霸,晒晒好学风”等线上线下活动,让师生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构筑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