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管华,男,1977年生,河南光山人,行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行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宪法学会理事,中国立法学会理事,兼职律师,教育学博士后。曾担任西安市委十八届四中全会讲师团讲师,陕西省委普法办、司法厅&濒诲辩耻辞;2016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谤诲辩耻辞;宣讲专家。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育法学。着有《儿童权利研究&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权利与保障》《领导干部法治教育读本》《中国行政法学20年研究报告》等着作,发表论文40余篇。2014年被评为我校&濒诲辩耻辞;青年教学名师&谤诲辩耻辞;。
做学者,他醉心书海如醉如痴
初见管华老师,他平和、亲切、从容,温文尔雅,自有一种经过时光沉淀、书海纵横的儒者气质。
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管华老师心生感慨。1995年,进入华中理工大学学习工程力学专业的同时,又通过自学考取了该校的法学双学位。在上双学位班的这段时间里,他深觉自己基础薄弱,于是抓住了当时武汉大学与其他高校联合办学的机会,去武汉大学旁听法学课程。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获得了法学与力学的双学位,但他不满足于当下,决心考取武汉大学的法律研究生。
因第一次考研结果并不理想,管华老师进入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工程力学专业的讲师。虽然工作繁忙、琐事众多,但管华老师一直未放弃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他一边教学,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复习,终于在2000年考取了律师资格证,在2001年考取了了武汉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研究生。
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管华老师来到西北政法大学任教。开始工作的前两年,他笔耕不辍,写下了《要加强对政党制度的宪法学研究》《依法执政:宪政中国建设的首要步骤》等专业论文。
管华老师热爱读书,但在进入社会以后,时常会感觉自己读书的时间不够用。因此,管华老师鼓励同学们要珍惜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习时间,认真读书,多读好书。多多接触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特色知识储备。他说,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社会是问题导向型社会,而学者是社会的职业导向,只有掌握多方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采访中,管华老师多次谈到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引导,对法学生而言,其未来的身份是法律职业人,而作为法律职业人,必备的素养就是熟悉法律法规。其次,还要注重对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的培养。他更强调法学并不是背离其他专业的单独学科,其中涉及到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法律职业人对各个学科领域进行不懈探索与研究。
他提倡用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思考问题,但更要在实际中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人性化的解决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对其他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达成知识储备的首要途径就是读书。
这里的&濒诲辩耻辞;读书&谤诲辩耻辞;并不指广义上&濒诲辩耻辞;读书求学&谤诲辩耻辞;的意思,而是指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愿意去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他强调,&濒诲辩耻辞;学位&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学问&谤诲辩耻辞;是两回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当博览群书,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法学是需要终生学习的学科。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读书写作以增长自身的知识储备,便于对各种新兴问题的研究探索。
为人师,他严格要求不曾懈怠
&濒诲辩耻辞;读写能力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在终生学习中起到核心作用。&谤诲辩耻辞;管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中文读写、外语读写能力,以便提高学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
作为大学老师,管华老师更希望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各行各业,而不是单一法律职业人。作为大学生,未来充满了变化与未知,但只要多读书,读经典,读名着,加以实践,多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就总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收获。
谈及自己的学生,管华老师的脸上隐隐透出骄傲,在日常生活中,他与同学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平日里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也会在学生迷茫时给予引导。然而当有同学来咨询他考研问题时,管华老师却持保留态度,在他看来,考研并不是一条适合所有人的道路。对于不愿读书,不愿思考写作的人,叁年研究生不过是就业的缓刑。他主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路,考研并不是用来逃避现实和压力的出口。
他认为师生关系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易经》中说道&濒诲辩耻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谤诲辩耻辞;他更欣赏下课之后能够主动求教的学生,同时也尊重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学生。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管华老师也遇到过&濒诲辩耻辞;不服管&谤诲辩耻辞;的学生,他们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异于常人。惜才的管华老师会亲自把这类学生带在身边,因材施教,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跟着管华老师做项目,写论文的同时,这些学生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这样的学生,几乎每年都会有。他不免感叹,身处在西北政法这样的环境里,优秀的同学与老师比比皆是,而有些同学意识不到自己周围老师同学的优秀,反而荒废学业,不思进取,实在可惜。
从教以来,他也从学生的身上认识到&濒诲辩耻辞;慢就是快&谤诲辩耻辞;的道理,他的学生里,有的获得众人艳羡的工作,前途大好;有的历经几次失败,依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有的辗转国内外,不断丰富人生阅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而这些轨迹背后,有管华老师当初的谆谆教诲与鞭策,也是学生自己阅遍群书汲取知识的结果。他讲,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各有不同,关键在于遵从自己的本心,只要脚踏实地的着手去做,那么&濒诲辩耻辞;慢就是快&谤诲辩耻辞;;如果片面追求结果,反而会&濒诲辩耻辞;欲速则不达&谤诲辩耻辞;。要善于在过程中从中发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获得自我认同。
十几年来,他兢兢业业的教学,却也珍惜每天早起的时光和每读完一本书的满足感,挖掘别人未曾注意到的领域,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过寡淡,但那背后,却是一个学者的坚持与为师者的坚韧品格。